众所周知,不同国家之间文化是具有差异性的,比如中国人吃饭喜欢用筷子,而西方人喜欢用刀叉,但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这种差异性变得越来越小,我们吃西餐时也习惯性地使用起了刀叉,而外国人吃中餐时也自然地拿起了筷子。很明显,这种文化差异是完全可以模仿的,但细心的外国人却发现,有这样3种生活技能我们几乎人人都会,可他
众所周知,不同国家之间文化是具有差异性的,比如中国人吃饭喜欢用筷子,而西方人喜欢用刀叉,但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这种差异性变得越来越小,我们吃西餐时也习惯性地使用起了刀叉,而外国人吃中餐时也自然地拿起了筷子。
很明显,这种文化差异是完全可以模仿的,但细心的外国人却发现,有这样3种生活技能我们几乎人人都会,可他们却难以做到,所以被他们称为“三大神技”,哪三种呢?亚洲蹲,中国睡,嗑瓜子。
一、亚洲蹲
什么是“亚洲蹲”?标准动作是指在全脚掌着地的情况下,下蹲到最低处,大小腿折叠,臀部靠近脚跟的蹲姿。
在外国网站上有“为什么只有亚洲人能做亚洲蹲”的提问,根据一项调查称,只有13.5%的美国人可以做到亚洲蹲,而其中不是美籍亚裔就是瑜伽狂。
该网站上,很多国外网友认为,欧美人普遍身材太壮腿太长,导致他们下蹲不灵活。不过,经过训练,大部分人还是能够很轻松“亚洲蹲”的。在国外健身论坛上,“亚洲蹲”成为一种能够舒筋活络、减肥塑形的潮流方式。
南京市第一医院骨科医生蒋逸秋博士说, 完成“亚洲蹲”,同时需要腰、髋、膝、踝四个关节协作以及身体多块肌肉相互配合完成,下蹲动作中被用到的肌肉为:竖脊肌、臀大肌、股四头肌、腘肌、小腿三头肌。任何一块肌肉出现问题,都会导致“亚洲蹲”功能的丧失。此外,还有一些疾病,比如膝关节、髋关节、踝关节以及腰椎出现一些病理性改变,同样会导致不能完成“亚洲蹲”。
二、中国睡
“中国睡”几乎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经历过的事情,公交车、地铁上,火车的候车厅,公园的长椅,山坡、田埂间都能看见人们躺着休息的身影,说白了,随便选个凉快的地儿就能睡,而且“中国睡”的睡姿也是非常多样:躺着,倚着,靠着,站着,蹲着……不管环境多么差,我们都能创造条件,都能“中国睡”。
对于“中国睡”,外国人大呼神奇,这对于他们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事,但在我们眼中只是再平常不过的一件小事。很多人都习惯了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见缝插针地找时间让自己休息一会,养精蓄锐,用饱满的精神来对待接下来的工作。
外国人的生活大多追求仪式感,他们从来没有感受这种“居无室庐,幕天席地”的睡觉方式,因此,“中国睡”对他们而言并不是不可能完成,只是生活观念的不同让他们不愿去尝试“中国睡”。
所以,“中国睡”从另一个方面也体现了中国人吃苦耐劳和顽强坚韧的美好品质,也正是因为这样,中国才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奇迹!
三、嗑瓜子
瓜子,无外乎葵花子、南瓜子和西瓜子,其他瓜的籽,要么无法批量生产,要么无法当零食食用。
我国嗑瓜子的习俗在明代已经流行。从历史渊源来看,西瓜子是真正意义的“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西瓜子可食的是元代《王祯农书》:“(西瓜)其子爆干取仁,用荐茶易得。”在明清两代,没有其他瓜子能撼动西瓜子的地位。而且嗑瓜子的习俗传入了宫廷,明代《酌中志》中记载了明神宗朱翊钧“好用鲜西瓜种微加盐焙用之”。
葵花子和南瓜子虽然也是瓜子中的成员,但是广为流行却是近代的事。向日葵和南瓜都是美洲作物,大概从16世纪上半叶——也就是晚明的嘉靖年间传入中国。南瓜子从晚清开始流行,葵花子从民国时期开始流行。也就是说,西瓜子单独支撑了长期以来民间嗑瓜子的习俗,即使在葵花子和南瓜子成为常用零食之后,地位依旧没有改变。
那么,全世界是不是只有中国人嗑瓜子呢?好像真的很少见到国外电影或者电视剧里面有嗑瓜子的情节。
美国人不喜欢吃瓜子等有硬壳的食物,这可能与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有关。但他们也会吃脱壳后的瓜子,只是在烤面包、饼干时用作装饰。在德国、法国人们认为瓜子是鸟类和仓鼠吃的,不是人的食物。
但西班牙人和我们一样,对瓜子特别钟情。特别是现场看球的球迷们,瓜子就是他们看球的“最佳伴侣”。西班牙人嗑瓜子速度比中国人快。不过,西班牙瓜子基本上都是原味的,没有那么多香料,甚至连盐都少加。
此外,大多数亚洲国家的人们也是吃瓜子的,尤其是东南亚地区。而像俄罗斯、土耳其等地跨亚欧的国家,人们也是比较喜欢吃瓜子的。但日本是个例外。在日本,几乎没有人吃瓜子。因为日本是一个十分注重礼仪的国家,他们认为,把食物放进嘴里再拿出来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
参考来源:
1. 每日经济新闻《为什么很多美国人做不了“亚洲蹲”?专家说……》
2. 网易《继“亚洲蹲”后, “中国睡”又把西方难倒了, 外国人大呼做不到啊》
3. 中国日报网《过年嗑瓜子为啥停不下来?嗑瓜子等于喝油太夸张》
来源:上海科协
版权保护声明:
西安科普是以传播科学科普知识为主的公益性公众号,均不通过采编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参与任何商业活动、获取商业利益。本公众号采编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特此鸣谢!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xun.sztxc.cn/50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