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与贺子珍一共生育了六个孩子。但是,在革命年代,生活条件非常艰难,贺子珍的孩子不是失散就是早夭,长大成人的仅有一个女儿李敏。在贺子珍生育的六个孩子中,有两个是男孩,“小廖瓦”因病夭折于苏联,另外一个叫做“小毛毛”的孩子也早在红军转移的过程中失散了。失子之痛对于每一个母
毛主席与贺子珍一共生育了六个孩子。但是,在革命年代,生活条件非常艰难,贺子珍的孩子不是失散就是早夭,长大成人的仅有一个女儿李敏。
在贺子珍生育的六个孩子中,有两个是男孩,“小廖瓦”因病夭折于苏联,另外一个叫做“小毛毛”的孩子也早在红军转移的过程中失散了。
失子之痛对于每一个母亲都难以承受的,毛主席也对此十分遗憾。建国以后,毛主席和贺子珍都曾尝试找回自己的孩子,但种种努力都以失败告终。
就在大家已经快要绝望的时候,一个消息的传来却极大地振奋了人们的情绪,一个叫朱道来的男孩被人们发现,而他会是毛主席的儿子小毛毛吗?
小毛毛是毛主席对爱子的昵称,他的大名叫做毛岸红,这个名字是和他的几个大哥相承续的,他们都是“岸”字辈。
那还是在烽火不休的1932年,当年的十一月份,红军正处于国民党军队的步步紧逼之下,红军的形势不容乐观。
但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不仅要为红军的前途忧虑,同时还要面对工作上的压力,整个人的精神状态很不好。
而就在这时候,一个喜讯却传到了毛主席的办公室:“贺大姐生了一个大胖小子!”原来,早已怀胎十月的贺子珍在这个时候生产了,这次是一个男孩。
这个男孩是毛主席的第四个儿子,此前的三个都是杨开慧所生,也就是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
只可惜,这三个孩子都不在毛主席的身边,他们的母亲杨开慧死后,三个孩子也都不幸流落在外。
这还没完,其实此前贺子珍就在福建生下过一个女孩,毛主席第一次喜得千金,他非常高兴地对贺子珍说:“她倒会挑日子,选了一个好地方出生,就叫她毛金花吧。”
可惜的是,由于当时的局势紧张,军队不可能带着一个还在襁褓中的孩子行军,毛主席最后不得不把爱女托付给当地的老乡抚养,毛金花就此下落不明。
接连与自己的孩子离散,对谁都是一个不小的打击。而现在贺子珍又生下了一个孩子,可想而知此时的毛主席有多么地开心。
当毛主席看到自己的儿子后,他十分宠溺地逗弄着他,并给他取名为毛岸红,小名就叫小毛毛。
毛主席对此还说:“这孩子以后肯定比我有出息,我才一个毛,他比我多一个。”由此可见,毛主席对于这个孩子还是寄予了很高的期望的。
此后的半个多月时间里,不管再忙,毛主席都要抽空来看望贺子珍母子。每次来到时候,毛主席都是先把孩子抱在怀里,一阵爱抚与亲吻。
一旁的贺子珍看着这父子俩亲昵地互动,心里也是满满地幸福感。至少在那段时间,小毛毛是幸运的,他在父母的爱护下一天天地长大,和一般人家的孩子没有两样。
等到快两岁的时候,小毛毛已经可以咿呀学语,也能小跑着去追自己的父亲,奶声奶气地喊他:“爸爸”,然后用自己的脸蛋去蹭毛主席的胡茬,那股孩童的天真与活泼更让毛主席在严峻的现实中感受到了难得的温馨感。
那时,每当毛主席在工作中感到困倦了,就会把在一旁玩耍的小毛毛抱到自己的腿上,然后给他讲故事。
讲完一个故事,毛主席的身心也大为舒缓,然后才对孩子说:“毛毛乖,你自己再玩会,爸爸要去工作了。”
每当这时,小毛毛都会很乖巧地对毛主席说:“爸爸,再见。”
就这样,带着父子亲情的满足感,毛主席再投入到工作中,精力也充沛了许多。
可以说,小毛毛的存在确实给革命年代的毛主席带去了很多的欢乐,但这样温馨的场面却在不久后被打破了。
1934年秋,国民党方面再次发起声势浩大的第五次围剿作战,红军遭遇失利,不得不放弃旧有的根据地,然后进行转移。
长征的艰险我们自然是清楚的,而当时毛主席也已经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他深知如果拖家带口地踏上长征路,会给队伍带来多大地风险,也不利于孩子的生存。
但是,毛主席已经因此失去一个孩子了,难道还要再把自己心爱的儿子丢下吗?对此,毛主席也很不忍心,只是他没有别的办法。
思前想后,毛主席想到了自己的弟弟毛泽覃。毛泽覃也参加了红军,他的妻子贺怡就是贺子珍的妹妹,也就是说毛泽覃既是孩子的叔叔,也是他的姨夫。
而此次长征,毛泽覃并不随队转移,而是要留在根据地继续抵抗。把孩子交给弟弟托管,毛主席还是放心的。
当贺子珍知道自己又要与儿子分别,做母亲的心里也是很难受,但她要为大局考虑,也就不得不狠下心来。
心想不知何时才能再见到自己的孩子,贺子珍就把自己的一件军装给拆了,然后又从邻居家借了一些棉花,自己趁着晚上的油灯一针一线地给小毛毛缝了一件小棉袄,这也是她能为孩子做的唯一的事情了。
临行前,贺子珍把小毛毛交给了妹妹贺怡,贺怡当然知道姐姐现在的心情,她对贺子珍承诺说:“我一定把孩子健健康康地交还到你手上!”
得到贺怡的承诺,贺子珍这才抹掉眼角的眼泪,跟着红军的队伍一起离开了。然而,贺怡送孩子的时候,毛主席不在身边,因为没能见到孩子最后一面,毛主席还和贺子珍发了火。
但在深夜的时候,毛主席一个人坐在书桌前,用毛笔在纸上写下了几个字,分别是“英”、“青”、“龙”、“红”,这是毛主席四个孩子的名字,后面还有他们各自的属相“狗”、“猪”、“兔”、“猴”。
都说母爱如灯,父爱如山,这一点在毛主席的身上体现地淋漓尽致。
在接过孩子后,毛泽覃和贺怡一直牢记着兄嫂的嘱托,细心地照料着孩子。每当小毛毛想爸爸妈妈的时候,贺怡都耐心地安慰他,给孩子摘他爱吃的杨梅。
尽管离开了父母,小毛毛在此时也还是过得很温暖。
但好景不长,随着国民党军队步步紧逼,江西境内的根据地不断陷落,再加上蒋介石对红军必欲斩草除根的政策,留守下来的红军面临着更大的生存压力。
毛泽覃在此时觉得,再把孩子留在自己的身边太危险了,如果自己不幸遇难,那孩子的命运也就未可知了。
而且,红军内部不少人都知道小毛毛的身份,很难说小毛毛的下落不会被出卖。
毛泽覃一开始是带着孩子四处转移,但只要是在他身边,总归是不保险的。如果小毛毛落在国民党的手中,必然会成为他们要挟毛主席的重要筹码。
思前想后,毛泽覃又把孩子托付给了当地的一个农民,只不过事出紧急,毛泽覃甚至都没告诉贺怡孩子的藏身处。
而不久以后,毛泽覃在一次掩护友军部队的战斗中不幸牺牲,也就再没人知道小毛毛的具体藏身地了。
在这之后的漫长日子里,毛主席带着革命军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并最终建立新中国。
这一过程中,他的个人生活也有了很多的变化,他有新的儿女出生,但他也经历了和贺子珍婚姻的破裂。
革命事业的成功带给毛主席的是喜悦,但家庭的变故在他的心中总归是个遗憾。
尤其是从苏联回国的贺子珍,经历了太多的事情后,她现在最想做的就是找回自己失散的孩子。
早在贺子珍回国之初,毛主席尽管未接见她本人,她的妹妹贺怡却在和毛主席的交谈中提起过这件事。
因为对孩子走丢这件事一直怀有愧疚,贺怡就对毛主席说:“我还会继续找下去。”
但毛主席却认为,事情已经过去这么多年了,孩子是否还活着都不一定,人海茫茫,找到的概率太小了。
当初被送人的毛金花,贺子珍后来就去找过,找到才知道孩子已经生病夭折了。那个年代,活不到成年的小孩太多了,也难怪毛主席不敢抱期望。
毛主席还对贺怡说:“那时候条件恶劣,我们没有能力保证孩子的成长,才把孩子交给老乡收养。现在解放了,我们进了城,要把孩子从人家手里要回来,这样对得住人家养父母的养育之恩吗?”
从这里看来,毛主席的态度是不找为好,但贺怡却没有断绝这个念头。
建国前夕,贺怡先是回老家和自己多年未曾一见的孩子团圆,然后就着手寻找小毛毛。不久之后,贺仪还真得到了一个消息,说是在江西吉安有小毛毛的下落。
得知消息的贺怡当年十一月和组织请了假,然后就带着自己的儿子贺麓成一起乘吉普车去了吉安,同行的还有曾碧漪以及古柏的儿子古一明。
谁曾料想,就在此次寻亲的过程中,因为走的是夜路,行进中又发现有土匪出没,司机慌乱之下把车开到了河里。这次车祸直接导致贺仪和古一明死亡,其他人都受了重伤。
得知消息,不仅贺子珍悲痛万分,毛主席也很难过,他在看望曾碧漪的过程中就说:“我早就跟贺怡讲过了嘛,要她不要去找毛毛了,可她就是听不进去。”
为了不再有这样的事发生,毛主席当时就吩咐:“从今以后,任何人都不要去找毛毛了,如果他还活在这个世界上,就让他生活在人民群众中,生活在养父母身边吧。”
然而,毛主席尽管对这件事看得比较开,但孩子的母亲贺子珍却并不这样想。
或许是多次的失子之痛,尤其是小廖瓦的夭折带给她的打击太大了,贺子珍对自己失散的孩子中唯一可能还在世的小毛毛很是看重,这几乎成了一种执念。
为了找到自己的孩子,贺子珍给江西省长邵式平写了一封信,拜托他打听孩子的下落,而邵式平把这件事又交待给了省优抚处的干部王家珍。
王家珍在接到这个任务后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去四处寻找,没想到还真让她找到了蛛丝马迹。
王家珍打听到,叶坪乡朱坊村有一个叫黄月英的农民,她家在1934年的时候收养过一个男孩,而且是红军的后代。
得知这个消息,王家珍很是兴奋,当即来到了朱坊村找到了黄月英。
通过与黄月英的交谈,王家珍得知,在1934年的9月份,有两个红军战士带着一个两岁多的孩子来到她家,其中一个对她说:“老乡,这是红军的孩子,现在大部队要走了,我们也要去打游击,没法照顾他,想请你帮忙抚养。”
当时的黄月英家,已经有四个孩子了,对于一个农民家庭来说,负担不可谓不重,但得知是红军的孩子,黄月英最后还是答应了下来。
在领养了孩子后,黄月英和自己的丈夫朱盛苔给孩子起了个新的名字,叫做朱道来,意思就是从路上捡来的。
此后的时间里,朱道来就生活在朱坊村,黄月英夫妇对他很好,把他拉扯长大。
在黄月英家,王家珍同时也见到了已经二十二岁的朱道来,她还给孩子拍了照片,然后就带着自己搜集来的材料和照片向组织做了汇报,而这些东西也很快被转给了贺子珍。
当贺子珍看到朱道来的照片时,她的情绪一下子就激动起来,她觉得这分明就是自己的孩子,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变了模样也认得。
那张照片也被送到了毛主席那里,毛主席在看过后虽然没有明确地表态,但他也说:“这孩子的眉眼,和年轻时候的泽覃很像”,这其实也表明了毛主席的态度。
对于那个时候的毛主席来说,他最看重的儿子毛岸英牺牲在了朝鲜,这让他久久不能走出丧子之痛的阴影,朱道来的出现,或许也是给了他一些安慰。
在这之后,贺子珍就给组织打了报告,请求把黄月英一家接到上海,她要当面确认。
最终,组织上同意了她的请求,黄月英一家也很快就被送到了上海。在见面的时候,贺子珍眼睛一直盯着朱道来,打量了他好久。
随后,贺子珍又查看了朱道来的耳朵,据她说她生的孩子都遗传了毛主席油耳朵的特点。
然后,贺子珍的情绪一下子就激动起来,她的眼里分明闪动着泪花,嘴里喃喃地说:“毛毛,毛毛……”可见,贺子珍几乎是确认了朱道来的身份。
如果说贺子珍可能只是因为思子心切而情绪激动,而仅凭打量无法判断朱道来身份的话,黄月英带过来的一件东西却让所有人都兴奋起来,那是一件灰色小棉袄。
尽管衣服已经十分破旧,但贺子珍却清楚地记得,自己当年就是缝制过这样一件棉袄。
为了更进一步地确认,贺子珍的哥哥贺敏学还带着他们去了医院做了验血,得出他们血型相同的结果。
因为当时的国内没有DNA鉴定这一手段,仅凭验血并不能完全说明朱道来就是贺子珍的孩子,但这毕竟又为他们的母子关系多了一层佐证。
至此,几乎所有人都确信,朱道来就是贺子珍和毛主席的儿子小毛毛。
在得知这些事情后,毛主席也很高兴,当即就要安排朱道来进京,他要亲自见一见这个孩子。
刚一到北京,首先是周恩来和刘少奇接见了黄月英一家,毛主席的女儿李敏也来了,她一见面就喊朱道来为“哥哥”,可见她也很高兴自己要有个新的哥哥了。
可就在毛主席要接见朱道来的时候,一个意外发生了,霍步青烈士的遗孀朱月倩来了北京,说朱道来是自己的儿子,哭诉贺子珍要抢她的儿子。
霍步青烈士是在1933年牺牲的,当时他的妻子朱月倩还在孕期,丧夫的打击让她提前生下了孩子,为了纪念丈夫,她给孩子取名霍小青。
因为朱月倩缺少奶水,王稼祥同志就安排人给她找一个奶妈,而据说这个奶妈就是卫生部所在房东朱盛苔的妻子黄月英。
当时,黄月英的一个九天大的孩子夭折了,而朱月倩就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给了她。
按照朱月倩的描述,自己最后一次见儿子是在1934年的七月,当时也是考虑到孩子的安全,她才叮嘱养父母要给孩子改个名字。
关于朱道来是不是霍步青的孩子这一点,如果拿霍步青烈士的遗像和朱道来做一个对比的话也会发现,二者在相貌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更重要的是,在贺子珍之前,朱月倩就已经找到黄月英家,并要和朱道来相认,朱月倩自然不愿把儿子让给别人。
面对人们的质询,朱月倩坚持说朱道来就是自己的儿子,情绪激动之下,到处哭闹。在这样一种局面下,毛主席也就打消了接见朱道来的念头。
而随后,华东局办公厅的主任赵尚志也介入其中,他找到黄月英,问她:“孩子到底是谁的?”
而黄月英毫不犹豫地回答:“孩子是毛主席的。”赵尚志提到了朱月倩的事情,但黄月英还是没改口。
紧接着,赵尚志又问了朱道来,但他自然说不出什么。
看到这么一个棘手的局面,赵尚志又向邵式平求助,由江西省民政厅负责调查,但他们提交的证据都更倾向于朱道来是毛主席的孩子。
这时候,情况被汇报给了毛主席,毛主席思虑再三,最后说:“不管是谁的孩子,都是革命的后代,把他交给人民,交给组织吧。”
毛主席这样做其实也有更深的用意,那就是不愿意为此伤害两个母亲的感情。
而为了认亲,朱道来已经两个月没去学校了,孩子的学业还被耽搁了。既然无法下最后的决断,毛主席觉得还是让孩子回归正常的生活。
在朱道来的安置问题上,无论他到底是谁的孩子,都是革命者的后代,都应该得到国家和组织的照顾。
最后,还是周恩来建议,将孩子留在了北京,交给了帅孟奇同志抚养。帅孟奇同志家中养育了好几个革命烈士的遗孤,擅长处理这样的事情,交给她再好不过。
最终,朱道来与养母黄月英分别,组织上也对黄月英予以了感谢。而朱道来之后被安排进入北师大南二附中学习,与很多烈士遗属一起学习生活。
朱道来虽然是一个来自山村的孩子,文化功底比较薄弱,但他肯下功夫,很快就迎头赶上。
等到期末考核的时候,朱道来每门学科都能考到八十分以上,成绩已经是班里的上游水平。
最后,朱道来考上了清华大学,学的也是理工科专业,他毕业后被分配到了某国防单位工作,直到1971年因肝癌在南京去世。
毛主席一家为革命做出的牺牲是十分巨大的,仅就杨开慧的三个孩子,就有一个为革命直接牺牲、一个得病、一个失散。
而贺子珍的六个孩子也只留存下来一个,而其他五个大多亡殁,唯有一个毛岸红最有希望被找回,而朱道来的出现无疑给了毛主席和贺子珍很大的期望,但可惜这一愿望还是没能完全实现。
关于朱道来到底是谁的孩子,谁也没有一个确切地论断,因为双方都有对自己有利的证据,而受制于当时的技术,人们无法从遗传的角度对此下一个结论。
但笔者觉得,毛主席的态度是正确的,不管这个孩子是谁的,他都是革命者的后代。而找回孩子不是最重要的,让孩子有一个安稳幸福的人生才是父母最期盼的。
因此,这场认亲风波的最后结局,也可以说是最好的结局了。唯一可惜的,只有作为父母的那份歉疚之情始终不能弥补了。
参考资料:
《贺子珍和她的儿女们》黄禹康——<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寻找毛泽东的儿子毛毛始末》刘晓农 —— <文史精华> ,2011(252):4-11
《寻找毛岸红始末》——<山东农机化>.2015.(06)
《寻找毛主席失散儿子毛岸红的问题》文锋——<乌有之乡>2011.05.13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xun.sztxc.cn/9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