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耳旁的字有哪些_还有什么(有左耳旁的字还有哪些)

汉字中有一个偏旁“阝”,人们习惯地据形释义称为“耳朵旁”。如一个人姓“陈”,别人问他是哪个chen,此人往往回答“耳东陈”。其实,“阝”作偏旁,在左和在右,是两个不同的偏旁部首,在左的是“阜”,在右的是“邑”。下面分述之。“阝”在左,乃“阜”的变体。《说文解字·阜部》:“(阜)大陆也

汉字中有一个偏旁“阝”,人们习惯地据形释义称为“耳朵旁”。如一个人姓“陈”,别人问他是哪个chen,此人往往回答“耳东陈”。其实,“阝”作偏旁,在左和在右,是两个不同的偏旁部首,在左的是“阜”,在右的是“邑”。下面分述之。

“阝”在左,乃“阜”的变体。《说文解字·阜部》:“(阜)大陆也。山无石者。象形。凡阜之属皆从阜。”意思是大土山,没有石头的山。是一个象形字。其甲骨文的字形是:

左耳旁的字有哪些_还有什么(有左耳旁的字还有哪些)

段注云:“高平曰陆,谓土地丰正名为陆,陆土地独高大曰阜,阜最大名为陵。引申之为凡厚、凡大、凡多之称。”有人说:“段说象形,失之。戴氏侗曰,阜,山之冈陇坡拓下陟者也。山峰峻峙,冈阜侧注,故阜从侧山。”(徐灏《说文笺注》)这种解释,其实和许慎之释并无二致,意为阜乃高低起伏不平之土山也。还有一种说法是认为“阜”的初文的齿状乃古代人们由于穴居耳上下出入之用的脚窝子,似也有理(徐中舒甲骨文字典》)。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认为“阜”的初文就是竖立的土山。这个解释其实也不悖许慎之说。“阜”就是土山,只不过是无石之土山而已。之所以竖立起来,是由于文字演变过程中,逐步抽象化、方正化的需要和结果。所以,“阜”的初文(见上图)演变为今之“阝(左耳旁)”也就显得顺理成章、自然而然了。按照段注,比“阜”更大的土山,就是“陵”了。

“阜”的本义是大土山,引申之为“凡厚、凡大、凡多之称”。《释名》:“土山曰阜,言高厚也。”所以,《诗经·小雅》有“如山如”之说。《尚书·周官》:“成兆民。”注曰:“大成兆民之性命。”“阜”即“大也”。又,《玉篇》:“非也。”《诗经·秦风》:“驷驖孔阜。”疏曰:马甚肥大也。又,盛也。《诗经·郑风》:“火烈具。”传曰:阜,盛也。又,多也。《诗经·小雅》:“尔肴既。”传曰:阜,犹多也。又作山名、地名。今河北省有“阜平”,山东省有“曲阜”,皆地名也。而古诗中的“阜螽”则是一种类似于今之蝗虫的昆虫的名称。

在《说文解字》中,“阜”是个部首字,因而是一个重要的构字形符。这个形符用于字的左半部时,渐渐符号化为“阝”,俗称“左耳旁”。汉字中,以“阜(阝)”作为形符的字在字义上多与土山、丘陵、登降、高下等有关,亦即与“阜”的本义有关。如:陆、陵、陟、降、阴、阳、险、隘、障等;有的和建筑物有关,也是含有“高下”的意味,也与“阜”的本义有某种关联。如“陛”(文言文中常用”陛下“一词,字面意思就是”台阶的下方“,意谓臣僚向君王进言,不能直呼,不能面对君王,必先呼台阶之下之侍臣转达,以此表示对君王之尊重。类似的称呼还有“阁下”,既“楼阁之下”之意。)、“阶”、“除”(都是台阶之义)。所以,了解汉字的部首,可以更好地把握汉字的字义,并可串联诸多同部首的字,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在汉字中,处于右边的形符“阝”,实乃“邑”的变体,是“邑”作为部首字成为汉字形符而构形汉字并逐步符号化的结果。甲骨文中,“邑”的字形为:

左耳旁的字有哪些_还有什么(有左耳旁的字还有哪些)

上部的“口”,代表围墙,下部是一个跪着的人。整个字的意思是表示人口聚居之地,所以是个会意字。后来逐步符号化、抽象化,就变成了“阝”的形态,与“阜”的部首符号一样了。不过是位置在右。现在写作“邑”。《说文解字·邑部》:“(邑)国也。从口(不读kou,读wei,今之”围“也)。先王之制,尊卑有大小,从卩,(节的古字,古代出使的凭证)。凡邑之属皆从邑。”其中的“国”即城镇之义,亦即“邑”的本义:“人口聚居之地”。而“从卩(节)”,乃指“尊卑大小出于王命”,普天之下的百姓都需要受君王的节制之义。

关于“邑”的本义,还有不同的解释。商承祚《殷墟文字》:“凡许书所谓卩字,考之卜辞及金文皆作

左耳旁的字有哪些_还有什么(有左耳旁的字还有哪些)

像人跪地形。邑为人所居,故从口(wei),从人。”他认为 “邑”是从口从人以示人的聚居之地的。“卩”乃人形之变体。段的“从节”说似显得有点牵强。“尊卑大小出于王命”,固然是事实,但“节”也只是出使的凭证而已,一般远使他国方用之。但城邑领受王命,也并非使臣出使域外,故“从节”说不如“人跽”说更合理。

“邑”是部首字,从“邑”的汉字在字义上都与“邑”的本义有关联。如“都”(有先君的旧 宗庙曰都)、“邻”(五家为邻)、“鄙”(五酂为鄙)、“郊”(距国百里为郊)、“邢”(周公子所封地近河内怀)、“祁”(太原县)、“郢”(故楚都)、“郭”(城边)等等,都和人口聚居相关联。

“邑”的本义是城镇、都邑。古有“公邑”(谓六遂之余地)、“家邑”(谓大夫之采地)。而“王畿”亦称邑,“侯国”亦称邑。又,“气逆结不下”为“於邑”。而“邑邑”则与“悒悒”通,谓忧郁不乐也。

左“阜”右“邑”,同为一形而音义全异,这也只能看作汉字演变过程中的一个个例。知此,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字义此义,以期准确地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55329918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xun.sztxc.cn/61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