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是食物组成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古人早就知道它的重要性,所谓“饥馑”的谨,就是指蔬菜歉收而言,即《尔雅》所说“菜不熟为谨”。但上古时代物质生活简陋,蔬菜的种类很少。《诗经》里面提到了一百三十二种植物,其中作为蔬菜的有二十余种。但如荇、荼、苕、荍、莱、芑之类,到近代,大部分已退出蔬菜领域,成为野生植物了。但当时它们却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这时连带苦味的葫芦叶子都当菜吃。不难想见那时的蔬菜是多么贫乏。
战国、秦、汉时期,情况稍有改善,但品种仍然不多。这时最主要的蔬菜有五种,即《素问》中所说的“五菜”:葵、藿、薤、葱、韭。这五种菜和《急就篇》举出的十三种菜都以葵为首,有的文献中甚至把葵尊为“百菜之主”。葵菜现代有的地方称之为冬寒菜,植物分类学上称为冬葵。它不但在周代是主要的蔬菜,而且汉代的诗歌里一说起菜园,开篇就是“青青园中葵”。魏、晋时的人一提起蔬菜,不是说“霜蒿露葵”,就是谈“绿葵含露”。
《齐民要术》中有专门的章节讲栽培葵的技术,其地位可以想见。唐代以后,葵受到各种新培育成的和引入的蔬菜的强大压力,加以它“性太滑利,不益人”,“发宿疾,动风气”,种植的逐渐减少,到了明代已经很少有人种葵了。明代的植物学家王世慧甚至说:“古人食菜必曰葵,今乃竟无称葵,不知何菜当之?”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以“今人不复食之”为理由,把它列入草部,不再当蔬菜看待了。
《素问》五菜中排在第二位的藿,也是先秦时主要的蔬菜。《战国策·韩策》说:“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就是说老百姓常吃灌菜汤。可是它只不过是大豆苗的嫩叶,今天也不再拿来当菜吃了。
至于薤、葱、韭,则是所谓荤辛类的蔬菜,在我国古代蔬菜中独成一属。韭菜系我国原产,《急就篇》中蔬菜部分首举葵,其次就举出韭,可见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早春嫩韭,温而宜人,自古已为世所珍。早在汉代,我国劳动人民已创造出冬季将韭菜移于温室或地窖中,以软化其茎叶的方法。《汉书·召信臣传》中记载太官园在冬天用温室生产葱、韭的情况。这样培育出来的韭菜名“韭黄”,尤其鲜美。当然在汉代这样的菜很罕见。及至宋代,此物已较多了。苏轼的诗中就提到:“渐觉东风料峭寒,青蒿黄韭试春盘。”至于蒜,虽然早见于《夏小正》,但那时的蒜叫“卵蒜”,也叫“小蒜”,产量低。现在常见的大蒜是东汉时引入的,又名“葫”或“胡蒜”。
除了葵、藿、韭、蒜等之外,像萝卜、蔓菁等根菜类,在我国也种植得早,生产量大。《诗经》里说“采芽采菲”,芽、菲就是蔓菁和萝卜。萝卜在我国自古盛行栽培,并培育出了许多优良品种。欧美虽然也有萝卜,但都是小型的四季种,而且单位面积产量很少,在利用价值上无法同我国的萝卜相提并论。我国是蔓菁的原产地之一。《吕氏春秋·本味篇》就说过:“菜之美者,具区(太湖一带)之菁”。三国时,诸葛亮以为蔓菁有六利,其一是冬天可以用蔓菁当主食。至唐代,杜甫还说过:“冬菁饭之半”。说明蔓菁可以顶粮食。
魏、晋至唐、宋时期,陆续从国外引进了一些新蔬菜品种,如茄子、黄瓜、菠菜、莴萱、扁豆、刀豆等。茄子原产印度和泰国,我国古文献中最初见于晋代嵇含的《南方草木状》。至北魏贾思恕的《齐民要术》中,就更多地提到它了。茄子的皮通常呈紫色。唐代由新罗传入一种味道很美的白茄。
有人送给诗人黄庭坚一些白茄,他作诗道谢说:“君家水茄白银色,绝胜坝里紫彭亨(紫色的大茄子)。”黄瓜原产印度,传入我国的时间大约比茄子略晚。初名“胡瓜”。《齐民要术》中有“种胡瓜法”。至唐代改名为黄瓜,而且成为南北常见的蔬菜。菠菜,据《册府元龟》记载,是唐朝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由尼波罗国(尼泊尔)传来的。最初叫“菠棱菜”,后简称“菠菜”。此菜色味俱佳,从早春可以一直供应到夏秋,早春时尤为嫩美。宋代苏轼诗说:“雪底菠棱如铁甲”,“霜叶露芽寒更茁”,对菠菜的耐寒特点颇致赞赏。莴苣,原产地是地中海沿岸。在我国古文献中最早见于初唐孟铣的《食疗本草》,而杜甫也有《种莴苣》诗。所以,它的传入当不晚于唐代。
以嫩荚供食的菜蔬,在我国主要有长虹豆(带豆)、扁豆、刀豆、菜豆(云豆、豆角)等四种,除长虹豆为我国原产外,其他三种都是自国外传入的。扁豆原产印度及爪哇,南北朝时传入我国。刀豆原产印度,唐代传入我国。菜豆原产美洲,十六世纪才传入我国。
除了引入的品种外,这个时期,我国还自行培育出了一些极重要的新蔬菜,例如茭白和白菜等。
生茭白的植物本名叫“菰”,它是水生的,在秋天开黄花,结籽可碾米,叫“菰米”或“雕胡米”。挑米滑腻芳香,古人多用它合栗煮粥、蒸饭。它的产量一度相当大,曾被认为是“九谷”之一。但是,菰在夏末或秋季自叶崩所抱合的中心所抽之墓,若为一种菰黑粉菌所侵,即不能开花结籽,而在基部形成膨大的嫩茎,洁白甘脆,就是蔬菜中的茭白。宋以后,对茭白日益重视,所以种菰转以培育茭白为目的。不染菌、能结籽的植株反被看成“公株”,一见即除去。因此,开花结籽的菰变得很罕见。明代人甚至以为只有“野茭”才能产菰米了。茭白是我国的特产,世界上以之为蔬菜而进行栽培者唯有我国。
白菜原名“菘”,最初见于东汉张机《伤寒论》,但汉代的菘和现代的白菜在品质上还差的远。经过劳动人民不断辛勤培育,到了南北朝时已大有改善,梁陶弘景说这时“菜中有菘,最为常食。”至宋代,白菜的佳种已培育成功,它不同于叶子松散的黑叶白菜之类,而是结实、肥大、高产、耐寒,且滋味鲜美。苏轼用“白菘类羔豚,冒土出熊踏”之句来赞美它。明代人更把黄芽白菜誉为蔬中“神品”。
元、明、清以来,又有一些新品种增加到我国的菜谱中来。元代由波斯传来了原产北欧的胡萝卜,它最初引入我国云南地区,后来遍及全国。明、清时代又传入了一些美洲原产的蔬菜。辣椒和西红柿等则传入的晚些。辣椒在明代的《蔬谱》、《本草纲目》等著作中均未提到,直到清初陈淏子的《花镜》中始有“番椒丛生白花,果然秃笔头,味辣色红”的记载。不过辣椒自传入后,推广得很快,特别在西南和西北一带,更成为主要的香辛类蔬菜。西红柿在我国的传播比辣椒还要晚,此物最早见于十八世纪初编成的《佩文斋广群芳谱》中,称之为“蕃柿”,供观赏用。十九世纪中才作为蔬菜栽培。但由于西红柿柔软多汁,甘酸适度,既可佐餐,又可生吃,所以在我国受到广泛地欢迎。
在我国的物质文化史中,蔬菜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方面,但它的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也充满了劳动人民用勤劳和智慧换来的硕果,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佳话。#真知新坐标#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xun.sztxc.cn/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