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汉字的起源和来历,以及汉字最早是东夷人创造的吗,有哪些相关依据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本文目录汉字最早是东夷人创造的吗,有哪些相关依据百家姓是怎么来的金文的来历是什么古代的文字是如何拼读和传播的从古至今一共有多少种汉字汉字最早是东夷人创造的吗,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汉字的起源和来历,以及汉字最早是东夷人创造的吗,有哪些相关依据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汉字最早是东夷人创造的吗,有哪些相关依据
谢猴哥邀请这种逼格的文化问题。东方曰夷,这里?古山东和南部周边地区,不是汉唐时那个东夷(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
山东临沂东夷文化博物馆↑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
3600年的甲骨文资料,非常详实和确定,此处不再赘述。关键词?“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甲骨文4000多字,记录了殷商卜辞、占卜等事,符合现代字基本结构。所以叫成熟文字↓。
?但专家从没说“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除了“成熟文字”,还有“较为成熟”、“雏形”等概念。
非成熟文字?可能某文字尚未发展到成熟阶段,或阶段性遗失,或尚没有找到、尚未研究出。但不影响它是文字,甚或为后来成熟文字的源头。
↑山东乐昌县发现的刻骨文8300年的东夷(山东)文化
目前山东临沂、济南、沂源等地,已发现的东夷文化遗址100多处。最早的后李文化距今约8300年,北辛文化(约7300年)、大汶口文化(约6500年)、龙山文化(约4500年)……东夷人擅石器、骨器、玉器、陶器、纺织品等生活用品加工。
东夷刻骨文↑的发现自2004年,山东省昌乐县,陆续发现一种比甲骨文原始的神秘骨刻符号,结构有规可循,有些偏旁多次出现。目前发掘了100多块这种骨片,2块玉残片,共600多文字符号,多刻在牛骨、鹿骨,还有象骨。从内容上看,不同于殷商甲骨文的占卜,更类似于记事。专家考证该文字比甲骨文早1000年左右。↑东夷刻骨文VS殷商甲骨文
甲骨文?发掘量庞大,资料详尽,4000多文字符号;符合现代字的某些结构;用来记录占卜等。
刻骨文?发掘量不足200块,600多个文字符号;文字本身和不同文字之间结构有规律性,有些偏旁多次出现;也用来记事。
刻骨文对比甲骨文,前者数量少,但也具备了文字一些规律,都用来记录生活。可见?刻骨文和甲骨文都具备了字的某些性质和功能,只是刻骨文相对原始,一种没有甲骨文成熟但早1000年的字。↓刻骨文
东夷北辛刻画符VS良渚文化刻画符
良渚文化距今5300-4500年,分布在钱塘江和太湖流域。北辛文化距今约7300年,分布于山东泰沂山系南北。良渚和北辛文化遗址的陶器上,都发现了类似鸟足的刻画符号。一般来说,陶器都会刻(记录)一些官名、人名、部落名、地名、制造者名,信仰吉利语和年月等,所以文史学家认为是“文字的起源”。↓良渚
注意?甲骨文和刻骨文符号被称“文”(刻骨文之命名,就是对应甲骨文来的);良渚和北辛叫法是“刻画符”。可见,无论命名,字符结构,还是应用程度,“刻骨文”都先进于良渚和北辛“刻画符”↓
殷商甲骨文?3600年,东夷刻骨文4600年;良渚刻画符4500-5300年,北辛刻画符7300年。
?“文字”,东夷刻骨文早于殷商甲骨文1000年
?“刻画符”,东夷的北辛刻画符远早于良渚
总结
东夷刻骨文↑具备“字”的某些结构、特点和记事功能,是早于甲骨文1000年的“文字”,只是没后者成熟。再前推?比这些“文字”更原始的“刻画符”,北辛时东夷依然早于良渚文化2000年!
夏商时东夷山东还是外族,在史料记载和文化传承上,东夷文化必处于劣势。也有可能东夷和殷商存在文字过度或传承关系?毕竟,地域相邻;文字相近,而且商帝辛常年征战东夷。至少,目前来说?汉字最早是东夷创造,不无道理,因为无论“文字”和“刻画符”,东夷文化都是最早的。
百家姓是怎么来的
姓氏起源于上古始皇帝(姓:公孙.名:轩辕),后有三皇五帝,三皇五帝再封布落首领,有以封地为姓氏的,也有皇帝赐予姓氏的,再有某种原因自己封姓的(同姓和冯姓多由司马族系有关,自封。赵奢之后赵括指鹿为马,他的后代改为马姓),如此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干万。真正有《百家姓》汇本的,是在南宋时期,由钱塘居士一教书先生汇编,(姓钱名不明)。
金文的来历是什么
「金文」说简单一点也就是【殷周-秦汉】青铜器上的文字。
从古至今,中国人的「宗教」就是「祖先崇拜」,中国古人也有「事死如生」的价值观。
所以,中国人用美食和美酒祭祀祖先。
这样,「锅碗瓢盆」这样的厨具和酒具,就成了祭祀的礼器。
这些礼器刚开始是陶制,后来以青铜浇筑。
我们知道,青铜在先秦比较贵重的物资。所谓「国之大事,唯祀与戎」,这样青铜礼器渐渐成为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成为代表政治权力的国之重器。
诉诸常识想:
如此贵重且有意义的「锅碗瓢盆」,你想不想在上面标识物权——这是我的财产?你想不想传之后世,子孙永保?
这就是金文的起源和来历。
所以,最初的金文都是家族的标记——族徽,最早出现在商代中期。
【族徽】类似于一种「图像文字」,介于「文字」和「图画」之间。
从商代晚期开始,青铜器上开始用文字刻写的物主标记。
这类物主标记青铜器铭文大部分形式是:主人是谁,在家族中的称谓,很简单的几个字。
如下图是商代一些叫【父甲】的男子青铜器上的铭文:
商代晚期也有很少量青铜器上30-50字的铭文,记载商王赏赐、战功等事迹。
如商代晚期的《戍嗣子鼎》有三十多字,记载了商王赏赐「戍」二十串「贝币」,「戍」用这些贝币买了青铜,制作了一个鼎,几年他的父亲「癸」。
从西周开始,记载的内容也越来越广泛:册命、祀典、赐命、征伐、围猎、契约、婚嫁等等。
比如《毛公鼎》铭文记载的瘦周王册封官职之事,有500多字,郭沫若称「抵得上一篇《尚书》」。
有些青铜器是陪嫁用的,上面记载有女方名字、女方家族的做器者的名字,一般是兄长和父亲。这种青铜器叫做「媵器」,得名自「姪娣陪嫁」的「媵婚制」。
媵器铭文的基本格式是:馈赠者+受器者+器名+吉语。
比如:春秋时期的【鲁伯愈父鬲】:「鲁伯愈父作邾姬仁媵羞鬲,其永宝用」。
大致意思是:「鲁伯愈父」为女儿「姬仁」出嫁邾国而作此青铜器,愿子孙永宝。
目前所见青铜器上的金文有以下几种制作书写方式:
浇筑法
先是将古汉字用硬笔写在陶范上,然后浇筑铜液的时候,就倒模到青铜器上,有「陶范法」和「失蜡法」两种。
殷墟考古发现的商代青铜器模范分块模范法示意图:失蜡法失蜡法制造「苹果」:错金银法
青铜器上的大多数金文都是浇筑上去,但是有少量金文是用【错金银】的工艺刻写上去的,也称为【金银错】
比如鼎鼎大名的越王勾践剑上的文字——【越王勾践,自作用剑】,就是【错金银】法写上去的:
秦代的【杜虎符】上的金文也是使用的【错金银法】。
刻写法
有极少数战国青铜器上的铭文是用利器刻写上去的,比如:商鞅方升和晋侯稣编钟
下图是【商鞅方升】和【晋侯稣钟】上的铭文细节放大,可以发现刀刻的特点:
笔画难以一刀而成,而是凿点连线,以4-6刀接连刻凿连成,特别是弧度转折处。
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心曾经做过实验,如果不用铁器,完全不可能在青铜器上刻字。
这说明在西周晚期,当时晋国已经掌握了铁器的冶铸技术(晋侯稣编钟是西周厉王时期的器物)。
———————
综上所述:「金文」起源自人类的「物权意识」——古人在自己贵重财产:青铜器上标识物权,写下家族的族徽图案、物主名字等简单的标识。后来,古人会在铭文中写下作器的「原因、时间、地点、人物」等等,范围扩大到「祭祀、册命、祀典、赐命、征伐、围猎、契约、婚嫁」各种场合。所以,金文成为研究先秦史无可比拟的一手史料。目前来看,金文大部分都是「浇筑」到青铜器上的,少量是【错金银工艺】和「利器」刻写。
古代的文字是如何拼读和传播的
感谢邀请。
古代的文字是如何拼读和传播的,这个题目很大,完全说清楚就是一本专著了。
咱们只能“撮其要者”,简而言之。
一
甲骨文之前是否还有文字,现在尚无定论。所以,甲骨文之前的“拼读和传播”就可以不讨论了。
甲骨文,肯定是成熟文字了,可以从甲骨文说起。
学者们考证,殷商时期,存在一个贞人集团。他们负责占卜等事宜,负责人世与神灵的沟通。当时的文字,掌握在他们“手里”——不止甲骨文,甲骨文是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学者们认为,当时的主要书写工具是毛笔。甲骨上,确实发现了用毛笔书写的朱字。
徐中舒先生进一步考证,贞人集团中,存在着“儒”这个团体,住于“儒丘”。“儒”的甲骨文,写为“需”,为“人之腋下有水滴之象形”。这是说,这些人,在祭祀之前,是要沐浴净身的,以表虔诚。
孔子原籍宋国,为商族之后,亦当为“需人”之后,所以才有了儒家。
儒家这一集团内部,一定是有文字传承办法的。基本的方法,一定是和孔门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这种形式有关的。
殷商的时候,文字的传播,包括拼读,是在贞人、“需人”族群内部通过“办学”或口耳相传实现的。
二
周代,族群或“职业”仍然是文字传承的一个重要渠道,比如儒的族群和家族内部,史官的家学等等。
除此之外,办学已成为惯例。
孟子说:“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
夏和商,不必多说了。周代,是有庠有学的。
《学记》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国有学,是说国家的学校,其教育的内容关乎国家管理,叫“大学”。党有庠,是乡学,讲知识,其教育内容叫“小学”。庠、校、序,都是平民小学。贵族的小学叫“塾”
小学所教的知识里,包括文字。
《汉志》曰——
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三
既然有了学校,有没有课本呢?
从目前掌握的史籍看,周代开始,就应该有课本。
比如,现在知道,先秦时期,即有童蒙识字的课本《史籀篇》。稍后,有《苍颉》、《爰历》、《博学》。
西汉,有司马相如编的《凡将篇》;史游编的《急就篇》;扬雄顺续《苍颉》的《训纂篇》。
后来又有贾魴又补充的《滂熹篇》,等等。
这些见于史籍记载,未见记载应当还有。
上述这些识字课本的体例,基本是杂取若干字,编成四言、六言或七言的谐韵的文句。其目的,仅仅是为了使儿童读起来顺口,容易记诵,至于对字形、字音、字义则并不加以解析。
书中不加解释,就要靠老师的耳提面命了。所以,读音和释义上,不规范是肯定的。
四
周朝及至春秋战国,疆土面积已经很大。
群雄争霸,各国文字差异越发明显,方言迥异。
孟子说:“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是说,一个楚国大夫想让他的儿子讲齐国话,那到底是该请个楚国老师教呢,还是请个齐国老师教?
秦始皇统一中国,车同轨书同文,六国文字,被以秦国的小篆统一了。这大部分算好事。
但是,他又焚书。弄得后世看不懂残存的六国文字写成的书了。
最长不过百年,汉代的文人对先秦的文字和文化已经一头雾水。
此时,有了三本重要的书籍——《说文解字》、《方言》和《尔雅》。
扬雄的《方言》,把当时能够搜集到各国方言,北到朝鲜,南到百越,做了很重要的解释。
《尔雅》,“尔”即“迩”,亲近、接近的意思;“雅”,即“夏”或“正”。连起来的意思,是“追寻正根儿”——追寻中原文化的正根儿。这是部辞书,收词语4300多个,分为2091个条目。本20篇,现存19篇,分为“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yuè)”、“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chù)”。相当于现在的百科全书。
《说文》,则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
五
《说文》辨识声读的方法,一叫“比次声音,说明字义”。比如,释“瑗”曰:“大孔璧。人君上除陛以相引。从玉,爰声。”这是以“相引”解释“瑗”的命名。古时,“引”“爰”同音,本为一语。
二叫“读若”。比如,“氓,民也。从民,亡声。读若盲。”
为什么已经说“亡声”了,还要说“读若盲”呢?《说文》里的“读若”,包含两种种情况——音义相同的读若;音同义异的读若。
篇幅原因,不再详述。
六
许慎这种“读若”的办法,后来被人改为“音某”。
例如,《诗.周南》云“薄之掇之”。《毛传》曰:“掇,拾也。”陆德明《经典释文》说:“拾,音十。”
这种“注音”的方法,叫“直音”。这种方法的不足,是有些字无法注音,比如“丢”,没有另一个字可以为其注音。
还有一种注音的方法,和“直音”很相似,是利用同意不同调的字来注音。
例如,“刀”,《康熙字典》注为“到平声”。这就比简单的“直音”注音好了一些,把声调注明了。
但在拼音注声之前,真正的好方法,是“反切”。
“反切”,是汉语音韵学的开端。
七
反切,汉末已有此方法。开始,此法称“反”,又叫“翻”。唐代,很忌讳“反”字,遂改为“切”。反切,是后来的统称。反和切,都是一个意思,就是拼音。
三国魏孙炎著《尔雅音义》,使用“反”注音。但此书已佚。
现存最古的韵书是《广韵》。
《广韵》的前身,是《唐韵》。
《唐韵》的前身,是《切韵》。
《切韵》为隋代陆法言所著,书成于隋仁寿元年,即公元601年。比较系统地使用了“反”的注音方法。
反切注音,是用两个字拼出一个字来。
例如,“相”,为“息亮切”。原来叫“息亮反”。
反切的原理,是上字代表声母,下字代表整个韵母。
反切也有局限性。对于古人的反切,要遵循两个原则——
1,反切上字,只取声母,不管韵母和声调;
2,反切下字,只取韵母和声调,不管声母。
其实还有许多细则,不必详述。
汉字如何拼读,如何传播,一是靠直音反切,二是靠学校和收门徒,大致就是这样了。
从古至今一共有多少种汉字
汉字是当今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范围最广、人数最多的文字。世界四大文明古国都创造了自己的文字,但只有中国的汉字流传至今,它的创制和应用不仅促进了我国文明历史的辉煌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世界文明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汉字最早起源于原始社会半坡氏族的记事符号,到奴隶社会商朝时期,形成"甲骨文”,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成熟的文字了。汉字的形体演变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甲骨文
商朝后期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占卜,所以又叫"卜辞”。
2、金文
周朝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先秦时期称铜为金,故得名。与甲骨文相比,其象形程度更高。
3、大篆
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相比甲骨文和金文,大篆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线条化;二是规范化。至此,汉字的方块形状基本成形。
4、小篆、隶书
秦统一六国后,丞相李斯统一六国文字,把秦国使用的"小篆"作为天下统一的字体,比大篆进一步简化,但仅官方使用,与此同时,民间出现了一种比小篆更易书写的字体,称"隶书"。
5、楷书
三国时期钟繇把隶书转化为楷书,汉字的点竖横撇捺五笔法最终形成。我们今天常见的书法文字就是楷书。
6、草书、行书
一般认为,草书和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极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
7、简体字
简化汉字古已有之,不是今天才有的,也不是中国大陆、中国共产党独出心裁制造出来的。1956年,为提高全体国民的文化素质,颁布《简化字总表》,在全国推行简体字。
汉字的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简体字。
汉字的演化过程是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简易化、稳定化过程。
关于汉字的起源和来历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xun.sztxc.cn/87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