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立木为信的故事,以及商鞅立木为信的故事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本文目录商鞅立木为信的故事立木为信的历史故事是什么"立木为信"的历史故事是怎样的立木为信的故事中的壮士叫什么立木为信的大概故事内容商鞅立木为信的故事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下决心发奋图强,下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立木为信的故事,以及商鞅立木为信的故事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商鞅立木为信的故事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下决心发奋图强,下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官。”卫国的贵族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在卫国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国,托人引见,得到秦孝公的接见。
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必须有赏有罚。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商鞅起草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就先叫人在南门立木,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金子。”
直到将赏金提升至五十金时,才有一壮士将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如约赏给了他五十金。此举取得了民众对商鞅的信心,终于商鞅公布了变法的法令。这个故事也称商鞅立信。
立木为信告诉我们:商鞅变法重在诚信,所以立木为例取信于民,说明了他做事的决心和勇气。信用是衡量一个人品格好坏的标准,信守承诺,会赢得依赖;反之,再不能取信于人,失去别人对你的信任,自身形象在别人的心中也会大打折扣。
立木为信的历史故事是什么
为什么说是立木为信哦呀?
"立木为信"的历史故事是怎样的
“立木为信”又称“徙木立信”,是商鞅在秦国变法之前,为提升官府形象,增加百姓对官府信任而采取的手段。由于不知道题主的选项,而与徙木立信相关的历史人物则主要有两位,一是商鞅(卫鞅、公孙鞅),二是秦孝公(嬴渠梁)。
下面就简单从三方面介绍一下这个典故,一是典故出处,二是商鞅、秦孝公简介,三是个人对徙木立信的看法
一、典故出处
徙木立信的典故出自《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这个典故是说,秦孝公已经任用了卫鞅,卫鞅准备实行变法,但唯恐天下人对自己有非议。因此法令虽然已经完备,在还没有公布的时候,为了消除百姓对自己的不信任,于是在国都市场南门立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对汇聚而来的百姓说如果谁有能力将之搬到北门就赏给十镒黄金。百姓们对这个法令干到很奇怪,没有人相信。于是商鞅又说,“能够搬到北门的就赏给五十镒黄金。”有一个人便将秃头搬到了北门,商鞅立即兑现承诺赏给了他五十镒黄金,以表明自己并不会欺骗百姓。之后,便颁布了变法的法令。
二、商鞅、秦孝公简介
商鞅:商鞅是我国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战国时期卫国人,是卫国国君的后裔,因此又称之为“卫鞅”,又由于是姬姓公孙氏,所以也称为“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於(今陕西省商洛市)十五邑,因此也可以称为“商君”、“商鞅”。
秦孝公时期,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逐渐强大,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
秦孝公:嬴姓,赵氏,《越绝书》作秦平王,《史记索隐》记载名渠梁。秦献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在位。
秦孝公重用卫鞅(即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并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建立县制行政,开阡陌,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不断增进农业生产。对外,秦与楚和亲,与韩订约,联齐、赵攻魏国都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拓地至洛水以东,自此国力日强。
三、个人对徙木立信的看法
个人认为之所以要“徙木立信”,并不是因为当时百姓对官府或商鞅不够信任,而是跟当时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的。众所周知,当时列国大多采用“封土建国”的统治方式,士族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权利极大,百姓直接受制于地方士族,这一点上官府是无法与士族进行抗衡的。
从商鞅变法的实质内容来看,对加强中央集权作用很大,但无疑将对士族利益造成极大损害,势必遭遇士族的极力反对(事实证明确实如此)。纵观当时列国变法,无非采取整顿吏治、改革军事等方法,对士族影响均较小,还从来没有发生过“商鞅变法”这么彻底的变法。吴起的变法正是由于触碰了士族利益,最终导致身死,变法半途而废。
商鞅变法想要成功,首先就要在官府与士族的权力拉锯之中获胜,而士族权力的主要来源便是自己的出身和封地的百姓,出身无法改变,百姓便成了双方争夺的根本。那么为了避免自己成为第二个吴起,避免变法开始便遭到士族整体反对,商鞅采取的办法是先暂时不触碰士族的利益,从下层百姓着手,率先获取百姓的好感和支持,以釜底抽薪之法悄然削弱士族实力,徙木立信无疑为一个好办法。【从第一次变法(颁《法经》、奖耕战、奖耕织等)和第二次变法(废井田、推郡县、迁都、编订户口等)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第一次变法主要针对的是百姓利益,第二次变法才开始大面积碰触士族利益】
从商鞅变法的历程来看,与列国自上而下(自士族官员而百姓)的变法不同的是,商鞅的变法是自下而上(自百姓而士族官员)的,而“徙木立信”可以称之为标志。
立木为信的故事中的壮士叫什么
如果没记错那人叫山甲!
立木为信的大概故事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担心老百姓不信任他就不按照新法令去做。于是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令把木头扛到北门去的人赏十两金。围观的人一开始不相信,于是赏金提高到了50金,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此举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立木为信的故事和商鞅立木为信的故事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xun.sztxc.cn/84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