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多了,太多了,两天抓了三四百斤!
近日,在福建泉州,不少居民发现荷花池里的荷花长势不如往年那么繁盛,对此荷花池管理员也颇多无奈。
按经验来看,这个季节种下去的荷花存活率应该很高,但是今年颇为反常,荷花两三次种下去感觉不对劲。经过管理员的悉心观察,发现荷花池里有“清道夫”的身影。
于是,管理员苏先生向朋友借了44个地笼,放置于荷花池等水域,等到收网时,眼前的景象令大家颇为震惊。
地笼里满满的全是“清道夫”,两天抓了三四百斤。原来荷花不能存活的罪魁祸首竟是“清道夫”,是它们把荷花“啃”没了。
据工作人员反映,在原始生态水系里,这种“清道夫”是不存在的,属于外来物种入侵。
像这样把荷花池里的荷花全“啃没了”的情况,在全球各地并不少见。
广东省作为清道夫的“重灾区”,每年在治理上破费成本。广东湛江的赤坎水库从2014年开始到2020年,每年赤坎水库管理所都能从水库中捕捞约5万斤的清道夫,短短6年间,一共从水库中捕获到约30万斤清道夫,这才只能将清道夫的数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下。
在福建九龙江,“清道夫”泛滥,垂钓者半天钓到的全是清道夫,在那流传着这样一段话:在九龙江钓获的鱼类,清道夫占了二分之一,罗非鱼占了三分之一,其他本土鱼种只有很少一部分。”
那么,“清道夫”究竟是什么?它有什么惊人的举动?
很多人第一次听说“清道夫”肯定会说,它是什么?它是一种鱼吗?能吃吗?一些列的问题在脑海中游荡。
其实,“清道夫”这一名字起源于这类生物喜欢以水底的垃圾为食。它真正的学名叫甲鲶,最早发展于南美洲的河流中。
最早的“清道夫”可以追溯到1.65亿年以前,当时它叫葬甲,头顶两根黑黑触角,身披黑色带花纹的“战甲”,最大的也就只有几厘米。个头虽小,但它们找腐尸的技巧却格外厉害,能精准定位200米内的腐尸,并在24小时内赶到享用美食。
根据专家对此,葬甲就是如今的“清道夫”,历经1.65亿年,它们容颜基本不变,除此之外,它们夫妻之间分工协作,分泌防腐液保存尸体,会一起抚育后代。
“清道夫”喜欢生活在20℃以上的水域,平时以青苔、水草等水底垃圾为食,但看到鲜美的鱼食、鱼卵、虫食时,它们根本不会理会其他素食。一只体长30厘米的清道夫,一天可以吃掉3000-5000粒鱼卵,可见如果“清道夫”泛滥,对水产品的养殖带来极大威胁。
既然清道夫这么多,作为吃货的人们为什么不对它下手呢?
清道夫作为鱼类的一种,虽然叫鱼,但是没有肉,不好吃。最无语的就是你把它放在干的地方,晒成干了,遇水就又活了。它的生命力就是这么顽强。
除此之外,它适应环境的能力非常强。即使河流湖泊受到严重污染,清道夫仍然能很好地存活,因此清道夫也被叫做“垃圾鱼”。
作为鱼类中的另类,在我国却很少有人吃它,主要是它有坚硬无比的“甲壳”,土腥味非常重,它的骨骼比较大而且多,肉质也比较差。此外由于经常吞食其它鱼类的排泄物、河床的垃圾、以及各种藻类,所以它们身体里面细菌是比较多的,所以很多地方它都不受待见。
但是在我国不受待见,不代表在其他国家不受欢迎。
印度作为一个神奇的国度,它的一些操作实在让人看花了眼。在那,清道夫作为一种外来物种,几乎没有天敌,繁殖能力惊人。在印度它是一道美味的食物,那里的人喜欢火烤清道夫。尽管印度的气候适合清道夫繁殖生长,但是它们的繁殖速度却跟不上印度人的捕捞速度,清道夫在那快灭了。
同样在越南,在街头,有随处可见的清道夫料理,口味花样众多。
就像泉州荷花池被清道夫“啃完了”一样,清道夫泛滥并不是好事,它可能导致河流湖泊生态系统崩塌,是其他鱼类繁殖受阻。警惕外来物种入侵仍是重任。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xun.sztxc.cn/6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