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23日晚,毛主席和朱老总在中南海宴请政协代表们,张治中也在被宴请之列。
当天上午他们刚刚讨论过国旗的图案,大家都对其中的三幅图案非常认可,但是同样参加了讨论的张治中却有不同的看法。
趁着向毛主席敬酒的时机,张治中轻声询问毛主席,是不是也认可那三幅图案。
毛主席确实也倾向于那三幅图案中的其中一幅,他听张治中似乎话里有话,就询问张治中的意见。
张治中也很干脆,直截了当地告诉毛主席,他不同意使用那三幅图案中的任何一幅作为国旗图案,国旗中间摆一根金箍棒做什么?
听到张治中的比喻,毛主席也沉思了起来,在后面的讨论会上,果然推翻了之前认定的图案。
张治中是谁?为何在毛主席面前这么敢说?
一心救国
这其实不是张治中第一次在毛主席面前“敢说”了。
1949年之前,张治中还是蒋介石的“心腹重臣”。
张治中字文白,出生于1890年,是安徽巢县洪家瞳人,家里开了家蔑店,以手工维持生计,日子过得也不算富裕,但也让他念了纪念私塾。
16岁那年,张治中离家闯荡,做了一名“备补警察”,辛亥革命爆发后,他又投身军中,从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的“护法运动”。
因为在保定军校的优秀表现,黄埔军校成立时,他被蒋介石邀请加入军校,在那里结识了周恩来等中共党员,这为他以后倾向中共打下了基础。
从进入黄埔军校起,张治中就深受蒋介石的重视,北伐战争时,他是总司令部副官处的处长。
蒋介石背叛革命,发动“四一二”政变时,张治中左右为难,只能出国暂避,回国之后,被蒋介石任命为军政厅的厅长,不久之后他又担任南京陆军军官学校的教育长,此后10年,一直在国民党中从事军事教育工作。
1932年继“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军又故技重施,突然对上海闸北一带发起攻击,十九路军在蒋光鼐、蔡廷锴的指挥下反击日军,史称“一二八淞沪抗战”。
淞沪抗战的消息传到南京后,张治中不但主动请缨加入战斗,还将自己在英国留学的长女张素我召回国来,让她迅速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中去。
张治中在观察了上海的战局之后,认为十九路军孤军难守,应当将分散在各地的中央军集中起来,尽快增援蒋光鼐。
蒋介石采纳了张治中的建议,命令何应钦调动了驻守京沪杭的两个师,再加上中央教导团,将之合编为第5军,交由张治中指挥开赴上海战场。
大军开拔的前一天晚上,张治中写下一封遗书:…身为军人,理应身赴疆场,若不幸牺牲,也希望自己一身之血能唤起全民抗战……
张治中参战之后,带领第5军在庙行一战中歼敌3000多人,这也是淞沪抗战的第一次大胜利。
“卢沟桥事变”之后上海抗战再次爆发,张治中任左翼军总指挥,率部又与日寇战到一处。
从1939年2月,张治中被调到蒋介石身边,做侍从室的第一处主任,主管军事,可见蒋介石对他的信任。
在蒋介石身边时,张治中曾多次就政治、军事、经济等问题向蒋介石当面提出意见,甚至一度与蒋介石争论,因此也被称为蒋氏的“诤臣”。
为了陈述自己的意见,他还先后三次向蒋介石上了“万言书”。
第一次是“皖南事变”之后,张治中力主国共合作共同抗日,批评蒋介石对中共问题处理失当。
1945年11月,为了劝阻蒋介石,让他不要发动内战,张治中第二次给蒋介石上了一封万言书,主张用政治方式解决当时局势。
第三次是1948年,当时蒋家王朝倾覆之期就在眼前,为了报答蒋介石的知遇之恩,张治中最后一次向他提出了中肯的意见。
这次意见也没有被蒋介石采纳,之后蒋介石败走台湾,张治中却决定留在北平。
一语惊醒梦中人
早在黄埔军校时,张治中就和周恩来同志有了交情,与蒋介石手下那些仇视中共的人相比,他不但是国民党中唯一一个没有和共产党打过的高级将领,在两次国共合作破裂之际,还营救了许多党员。
抗战胜利之后,蒋介石为了达到他“假和谈,真内战”的目的,连续向延安发报,邀请毛主席到重庆参加谈判。
作为蒋介石的心腹,又和中共有交情,张治中被选为国民党方面的和谈代表,为了促成国共合作,和平解决两党之间的问题,他曾三赴延安。
毛主席接到蒋介石的谈判电报时,经过权衡,给美军在中国战区的司令回电,表示愿意去重庆参加和谈。
蒋介石原本只是做做样子,看到毛主席的表态,他只好把戏唱到底,派张治中和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去延安迎接毛主席一行人。
毛主席和周恩来到重庆之后,选定的住所红岩村距离谈判地有点远,而且周围环境复杂,安全上也得不到保证。
张治中见状主动提出,将他的桂园官邸让给毛主席居住,为了保证毛主席的安全,他还抽调了一个手枪排在官邸警卫。
接下来的40多天里,毛主席白天在桂园休息、接待宾客,晚上才回红岩村,对于毛主席在重庆的安全问题,他非常重视。
民主人士章士钊等人也担心毛主席的安全,提议让主席尽早离开,对此周恩来也表示接下来的谈判,可以由自己负责。
张治中则让毛主席和周恩来放心,当初是他将毛主席从延安接到重庆的,自己也会将他安全地送回去。
一句话让周恩来吃了定心丸,之后张治中果然说到做到,《双十协定》签订的第二天,他就亲自陪同毛主席返回延安,他离开延安市,毛主席和刘少奇、朱德、彭德怀等人又亲自到机场送行。
在去机场的路上,毛主席肯定了张治中这段时间为和平地奔走,此后又多次在公开场合称赞张治中是共产党人的朋友,是一位“和平将军”。
1949年1月,败局已定的蒋介石再一次发出“求和”呼声,想为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换取一些喘息的时间。
毛主席早已洞悉蒋介石的意图,针对蒋介石的和谈呼声,他发表声明,提出国民党想要和谈,必须满足八项条件。
第一个条件就是惩办以蒋介石为首的战争罪犯,这个条件蒋介石自然不肯答应,后来他迫于压力“下野”之后,“代总统”李宗仁表示同意“八项条件”,并派出了张治中作为国民党的谈判代表。
中共这边派出了周恩来作为谈判代表,双方与4月1日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经过半个月的协商之后,签订了《国内和平协定》。
对于这个国共双方代表团都认可的和平协定,蒋介石却明确拒绝,毛主席正式下令解放军横渡长江,对南京政府发起最后的攻击。
这样一来,国共的再一次和谈彻底破裂,留在北平的张治中一行人的去留就成了问题。
张治中当时认为,自己作为首席代表,理所应当回南京复命,但是周恩来非常担心他的安危。
张治中虽然深受蒋介石的信任,但也被蒋介石质疑过和共产党的关系,他现在又代表南京政府签订了对蒋介石不利的和平协定,如果此时返回南京,难保不会被蒋介石扣押,成为第二个“张学良”。
为了打消张治中的念头,周恩来、毛主席、朱老总和董必武等人轮番上阵劝说,但是张治中却一直想着蒋介石待他的好处,不愿意背叛蒋介石。
张治中从小就读于私塾,心中还残留着一些封建伦理的思想,再加上从保定军校还是,蒋介石对他赏识有加,所以他一时半会接受不了“背叛”。
针对他的这种思想,周恩来问他,为什么只对某个人尽忠,而不为中国革命和广大的中国人民着想呢?
一句惊醒梦中人,同时周恩来也把张治中顾虑的问题给他简单化了,让他在蒋介石和人民之间做一个选择。
这次谈话之后,张治中发表了《对时局的看法》,从此之后与蒋介石分道扬镳,选择在北平定居下来。
多次建议均被采纳
据说听到张治中决定留在北平的消息之后,蒋经国非常诧异,而蒋介石从此也对张治中恨得咬牙切齿。
选择留下来之后,张治中也得到了应有的待遇,受到了应有的重视,而张治中也发挥了自己一贯“直谏”的品质。
新中国成立时,为了建立一个民主的共和国,中共中央与各民主党派、民主人士成了了政协筹备会,为协商建国做准备。
对于国旗、国徽的设计,是由政协筹备会成立一个国旗审查小组,对从全国征集到的草图进行讨论,最后选出合适的图案。
1949年9月23日的分组讨论上,有3幅草图得到了参会代表的一致认可。
这三幅草图都是红色做底,左上角有一颗黄色五角星,下面分别有一道、两道和三道横杠。
五角星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三道横杠则分别代表了黄河、长江和珠江这三条对中国意义重大的河流。
参与讨论的张治中却不认可,他认为:在鲜红的国土上画上横杠,会给人一种“分裂国土”的感觉。
但是当时包括郭沫若在内的其他人都特别看好这一系列图案,张治中深知郭沫若作为文化界的名人,他的意见有很大的参考性,于是决定找毛主席说明情况。
9月23日晚,毛主席在中南海宴请参加新政协会议的代表,张治中自然也在列,他趁着席间敬酒的功夫,小声地把自己对于国旗图案的意见说了出来。
张治中说,在国旗上画一道横杠,有“分裂”国土的嫌疑,再说黄色的横杠不但不能代表河流,反而会让老百姓联想到孙悟空的金箍棒,在国旗上摆一根“金箍棒”干什么?
听完张治中的话,毛主席也认为这确实是个问题,他告诉张治中,随后他还要和其他人商谈国旗的事情,让张治中也参与进来。
会议上,张治中再次重申了自己的意见,这次他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经过商讨,最终国旗图案被定为另一副五星红旗,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国旗。
除了国旗的选定,之前在商定国名时,大家比较认同的是“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张治中认为“共和”已经包含了“民主”,没有必要再出现“民主”。
毛主席也非常认同他的说法,经过大家的讨论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国名也确定了下来。
除了这两次建议之外,张治中还建议人大肠胃每年都要去地方视察,了解地方情况,听取群众意见,这个建议也被采纳,成了人大一向传统制度。
在讨论宪法时,张治中指出宪法是永久的,“台湾问题”只是暂时的,里面那句“台湾地区除外”应该删掉,这自然也得到了毛主席和参与讨论人员的一直认可。
新中国成立之后,张治中不仅在政治方面深受重视,而且因为那次让出自己的官邸,并派兵保护毛主席,他也得到了毛主席的格外眷顾。
知道张治中腿有旧疾,毛主席委托家人亲自给他送去药物,周恩来也多次登门探望他。
有一次毛主席收到四颗山东群众送来的特大白菜,还不忘给张治中送去一颗,张治中收到之后不舍得吃,就栽在一个大花盆里,看着白菜抽穗开花。
1958年,毛主席还特意带着张治中畅游长江,在地方巡视的时候,他也多次带着张治中一起,在毛主席的心里,张治中始终是中共的“老朋友”。
结语
1969年,79岁的张治中在北京因病去世,他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举行,周恩来亲自主持仪式,送别这位“老朋友”。
张治中决定留在北平的时候,蒋经国曾经说他太过天真,将来会死无葬身之地,但是张治中在北平的生活,狠狠地打了国民党一些人的脸。
作为一位一生都在为中国奔波的人,张治中将军无愧于“和平将军”之名。
参考资料:
1. 张素我,张一纯.张治中:选国旗时不同意毛主席“填横杠”[J].晚霞,2011,(第18期).
2. 田书和.张治中反“分裂”[J].文史月刊,2009,(第6期).
3. 邓亚斌.“和平将军”张治中三到延安[J].党史纵览,2018(09):37-38.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xun.sztxc.cn/5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