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倒!”
1962年8月15日上午11点,解放军战士乔安山在班长雷锋的指挥下正在倒车,为了准时完成任务,雷锋连早饭都没有吃,饥肠辘辘的忙活了一上午。
但是由于连续的暴雨,导致地面十分湿滑,稍有不慎轮胎就容易打滑,见此,乔安山也是卯足了劲,竖起耳朵仔细听班长的指挥。
“打轮,转—转—”,经过一番周折,好不容易才将车顺利开到了目的地,乔安山长舒了一口气,一扭头却看见班长雷锋已经倒在了血泊之中。
1962年8月15日上午12点05分,雷锋因抢救无效死亡。1966年,同行战士乔安山退役,此后隐姓埋名近30年。
30年里他一直竭力隐藏自己与雷锋的关系,并拒绝参加任何形式的雷锋精神报告会。
每当有人向他询问雷锋死亡的真实原因,他要么敷衍了事要么闭口不谈,就连相关新闻报道也只有一句简单的“雷锋同志因公牺牲”。
这也让人越发好奇,雷锋的真实死亡原因究竟是什么?乔安山为什么要竭力隐藏他与雷锋的关系?离开雷锋后他的现状又如何呢?
事故还原
1962年,政治部干部史宝光和宣传部干事张峻来到了医院,牺牲的雷锋躺在医院病床上,脸上干干净净的,只有左脸颊处包裹了几块纱布,像是只受了点轻伤在安睡一般。
战士们都围在雷锋的床头前小声啜泣着,他们给雷锋戴上了军帽,还换上了一套崭新的军装。
看着班长的遗容,战士们怎么也不敢相信,昨晚还笑着给他们讲毛选的班长就这么离开了人世。
1962年8月15日上午,由于连续下了多日的暴雨,导致地面泥泞不堪,运输连战士乔安山和班长雷锋接到了将粮食送往驻地的任务。
两人一刻也不敢耽搁,尤其是雷锋,连早饭也没吃就匆匆忙忙的上路了。一路上都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雷锋手握方向盘,两眼紧紧地盯着前面的小路,一刻也不敢松懈。
汽车沿着窄窄的土路缓步前行,用了一上午时间,两人才将一卡车粮食全部送到驻地。
回到运输连后,连长让雷锋他们赶紧去吃饭,可是雷锋看见绿色的军车上溅满了黄泥,十分心疼。要知道雷锋惜车如命,平日里看见车上有一丁点污渍都要拿抹布擦拭干净。
再说下午还有其他任务,如果那时再冲洗恐怕就来不及了,因此两人决定先将运输车冲洗干净再吃饭。
水龙头在不远处的九连炊事班那里,但是汽车要开到那里,就必须要经过一条狭窄的通道。
而且九连营房前还是一个布满了晾衣杆的土路,且还必须要绕过一根竖在入口处的晾衣杆,因此十分考验驾驶者的技术。
后来乔安山回忆道:“雷锋大哥知道我经验少,所以特意让我来驾驶,他做指导。”
到达晾衣杆前,雷锋还亲自下车查看了地形,他发现要通过这条道,还必须先拐个直角,就算是老手也很难开进去。
于是雷锋就特意站在了汽车的左前方,离路口的晾衣杆仅有两米远的地方指挥倒车。
“进—进—打轮—”。雷锋站在车前认真地指挥乔安山驾驶,等车的前轮和车厢越过晾衣杆后,雷锋看了看角度,差不多可以通过了。
于是他就给驾驶室里的乔安山比了一个“可以通过”的手势,乔安山看到指示后,立马驾驶着运输车通过了这段窄路。可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
乔安山每次说到这里就有些哽咽,他说道:“我当时听见‘咔嚓’一声,还以为是碰到了什么东西。我猛地一回头,就看见雷锋大哥倒在了血泊里,倒落的晾衣杆上也全是血迹。”
一个小战士还在那里喊:“班长晕倒了,班长晕倒了!”乔安山急忙刹车,来到班长身边,只见雷锋已经失去意识了,血顺着左额的伤口处流了下来。
对于这段经历,乔安山至今仍记忆犹新:“大哥在那里‘呼呼’地喘着粗气,到处都是血。”
雷锋被紧急送往了抚顺矿物局西部职工医院抢救,医院领导听说是雷锋受伤了,还急忙为他腾出了一间抢救室,大家都希望这个舍己为人的好战士能够活下来。
可就在这时,雷锋由于大量出血,体温迅速升高,院长急忙吩咐战士们去买降温的冰棍,还给雷锋做了紧急人工呼吸,一番周折后,雷锋的生命体征暂时稳定了下来。
战士们都松了一口气,就连乔安山也抹去了眼角的泪水。
可是院长知道,他只给雷锋挣得了一点抢救时间,要想真正脱离危险,必须立马做开颅手术,可是职工医院的设施太过简陋了,根本没有条件做手术。
最后还是院长大手一挥:“马上去沈阳军区202医院,将段主任请过来!”段主任是沈阳军区的脑外科专家,如果他能来,雷锋就有救了。
毛主席的好战士
见状,连长曹玉德也主动请缨,为了能在最快时间内赶到,团部还派出了唯一的一部美式吉普和连里最好的驾驶员,可天却偏偏不遂人愿。
一路上,驾驶员为了赶时间,将油门加到了最大,在路过一个路口时没来得及刹车,撞上了一旁的大货车。
大货车司机十分生气,拉着驾驶员的衣领非要让他赔钱,战士们急忙下车给司机赔不是,可是司机仍是不依不饶,非要让部队领导出面。
可是一想到雷锋的一只脚已经踏在了鬼门关里,连长曹玉德就有些焦急,他顾不上解释,一把将货车司机推到了一边,一行人这才得以上路。
但是,没行驶多久又遇到了问题,刚刚吉普车以最快速度撞上了大货车,导致自身的损毁也十分严重。没开多久,车子的发动机就报废了。
曹玉德立马向团部又申请了一辆车,此时大家的心情都十分焦急,要知道对于危在旦夕的雷锋来说,每一秒都十分宝贵。
好不容易曹玉德才坐上了第二辆车重新出发,可是偏偏又出了问题。
在通过一处狭窄的公路时,一辆车一直挡在曹玉德的前面,并且开的速度还非常慢,此刻的曹玉德心急如焚,他按了好几次喇叭催促司机,可谁知对方听到喇叭声反而越来越慢。
顾不上许多,曹玉德拿出了配枪,“啪、啪”两枪就把挡路车辆的轮胎打爆了,逼得司机在路边停了下来。
好不容易才到医院接到了段主任,可是等他们赶到时已经下午三点了,而雷锋同志在中午12点05分就永远停止了呼吸。
战士们挤在狭小的病房里,都在跟雷锋做最后的道别,见此情景,一向刚毅的曹玉德也忍不住哭了起来。
战士们把雷锋的遗体送回了连队,整理好他的被褥,还把他生前最喜欢的钢笔也放在了雷锋的上衣口袋里,做完这一切后,战士们才来一个一个的跟雷锋道别。
尤其是雷锋班的战士,他们早已泣不成声,战士小韩一想起班长曾花费半宿的时间给自己缝破裤就十分难受。
在他们眼里,雷锋班长年纪虽然也不大,可是平日里对他们十分关心,就像自己的亲哥哥一样。
1962年8月16日,雷锋开始入棺,棺材是黄华松打造的,又大又沉,棺壁足足有三十厘米厚,是一个机关干部捐出来的。
本来是给家里的老人准备的,可是他在听过了雷锋的事迹后,也被雷锋乐于助人的精神感动了,所以自愿将棺材捐了出来。
入棺时,政治部干事史宝光亲自抱着雷锋的头,和其他战士们一起将雷锋轻轻放在了棺木中,他们还在雷锋的遗体下铺了一层洁白的棉布,就像雷锋本人一样,高尚而又纯粹。
许多战士还放弃了睡觉时间,持着配枪自愿为雷锋守了一整夜的灵。
8月17日,下葬的日子,战士们骑着军用摩托车走在最前面,乐队也紧跟送行车辆奏着哀乐,大大小小十余辆军车为雷锋送行。
沿途的百姓听说是雷锋同志,也自愿加入到送行的队伍中。雷锋生前在日记里写道:“我一定要好好努力,争取早日见到毛主席!”
虽然雷锋最终还是没有见到毛主席,可是毛主席在听说了雷锋的事迹后,还亲自写了七个大字:“向雷锋同志学习”。
以此来表示对他的肯定,也算是圆了雷锋的一个梦。
雷锋去世后,还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引发了轰轰烈烈的学雷锋活动,政治部领导觉得事态严重,于是专门派政治部干事史宝光和宣传科干事张峻前去运输连,对事态展开调查。
离开雷锋的日子
史宝光和张峻先是听取了团里和连里的汇报,记录信息后专门来到事故发生地展开调查,还让雷锋班战士乔安山开着车还原了一遍事情经过。
他们发现,那个夺走雷锋性命的木杆仅仅只有6厘米,这么细的木杆,是如何变成杀人凶器的呢?
通过调查得知,那根细木杆上部圆滑,是从下部折断的,且没有任何人工切割的痕迹,那就说明木杆明显是意外折断的,不是刻意为之的。
且木杆上粘有黑色橡胶末,恰好对上了车轮后胎上的擦痕,且除车轮外,车身也没有碰撞的痕迹,这样就可以排除因乔安山操作失误撞上木杆才导致雷锋死亡的可能性。
所以,史宝光调查认为,因为通道太过狭窄,且地面由于连绵的暴雨,土壤松散,因此造成地面凹凸不平,导致车辆驶入时,会出现微微的倾斜。
且车的后轮胎正好是驾驶员乔安山的盲区,从表面看确实没有刮碰到栏杆,但是凸起的地面确实会导致后轮胎挤压到晾衣杆根部。
晾衣杆断裂后,在铁丝的牵拉之下,以极快的速度弹向雷锋,又刚刚好打在了左太阳穴上,因此导致了颅内出血,才造成了雷锋的死亡。
虽然确实是轮胎压到了木杆才导致的断折,但这不是乔安山有意为之的,而是一次意外事故。
并且也不是雷锋同志的指挥失误,因为不蹲下仔细研究的话,根本看不到埋藏到土表层的木杆根部,所以这确实是一起偶然事故。
因此史宝光就在调查结果上写下了“以身殉职、意外事故”八个大字。
连长曹玉德因为贸然开枪、打人,还被拟定为降级处分。但是上级考虑到曹玉德救人心切,所以就取消了对曹玉德的降级惩罚。
而乔安山之所以刻意隐瞒他与雷锋的关系,是因为他始终对雷锋抱有歉意,他一直觉得是自己操作失误才导致了雷锋的死亡。
但是雷锋的精神却一直影响着他,多年来他一直坚持着做好事,向雷锋学习。
直到1995年,《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报道,将雷锋和乔安山的故事写了出来,人们才知道原来这个默默无闻做好事的老兵是雷锋的“小弟”,是他最亲的人。
过去了三十三年之久,乔安山也想通了,他不再刻意隐瞒自己与雷锋的关系。
而是选择天南海北的参加雷锋精神演讲,他要将雷锋的故事说给所有人听,他要把雷锋的精神传播到祖国各地。
从1997年开始,乔安山就没有停歇过,他参加各种讲座,积极参加各个媒体的访谈,将那些不为人知的关于雷锋的故事都讲了出来。
他经常说:“我大哥不是什么大人物,也没有做过惊天动地的事,他做的都是非常平凡的事,但正是他的坚持,才感动了无数人。”
据悉,如今八十岁的乔安山依旧活跃在宣传雷锋的第一线,他已经参加了4000多次雷锋精神演讲,还担任了160多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
雷锋就像一颗钉子,一颗默默无闻的钉子,永远扎根在人们心中,激励着人们成为一个又一个像他一样的钉子。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xun.sztxc.cn/3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