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6月6日,新中国成立之前,日本政府在我国的强烈要求下,曾发表《关于避免支那称呼事宜》的公告。
公告中表示,由于“支那之称素为中华民国所极度厌恶者”,所以今后改用“中国”来称呼。
也就是说从这天起,日本政府正式取消了“支那”这个蔑称,改用“中国”来称呼我国。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就正式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
对每个中国公民来说,“中国”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位置、一个行政区域,而是一个包含了政治意义、文化意义和民族自豪感的集合体。
我们总是会骄傲地告诉外国友人: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延续至今!
那么,作为一个中国公民,你真的知道中国为什么叫“中国”吗?今天我们就来追本溯源,分析一下“中国”这个名称的由来。
追本溯源,“中国”由来
名称是区分国家的重要标志,“中国”作为我国的简称被世界各国广泛认可。
但是我国并不是一开始就用“中国”作为自己代称的。
梁启超曾说:“吾中国有最可怪一事,则以数百兆人立国于世界者数千年,而至今无一国名也。”直到近代,我国还未把“中国”当作国家名称。
但追本溯源来说,“中国”作为我国的国名,是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
古人曾说:“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华夏文明最先起源于黄河流域,他们认为自己所居之处,位于天下之中,所以称其为“中国”。
据现有资料显示,“中国”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中,尊上的铭文记载:“余其宅兹中或(国),自之乂民。”
由于这个青铜器,主要是记载周成王,定都洛邑王城的事件,因此铭文上的“中国”就是指河洛交汇之处,也就是当时西周的政治中心洛邑,今河南洛阳。
这里的“中国”,还是一个很狭隘的地域概念,用来代指天子所在的都城。
也就是封建王朝的政治文化中心,比如唐朝国都长安、北宋国都汴梁等,“中国”仅仅指国都所在的一小块区域。
所以西周时的“中国”一词仅仅只有地域空间概念,并不具有国家层面的意义。
直到西周后期,周天子分封了上百个诸侯国,群雄四起,纷争不断,由于不断地消亡和吞并,民族逐渐融合,那些本来被视为“蛮夷”的秦楚等国,此时也被视为了华夏族的一员。
此时的“中国”一词不再是单一的地理概念,而是加入了民族名称的含义。
司马迁写道:“秦遂以兵灭六王,并中国,外攘四夷”,这里的“中国”一词,是指整个周王朝统治范围之内的地域和子民。
直到汉朝时,“中国”一词才具有了华夏民族和汉族的含义。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写道:“汉既通使大夏,而西极远蛮,引领内乡,欲观中国”。
这里的“中国”一词就是代指汉朝,具有了与“外国”相对应的国家名称的含义,可见“中国”一词的含义是在慢慢扩大的。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一词除了具有了汉族、汉族建立的政权、汉族分布的中原地区的含义,还具有了表示王权血脉正统的意义。
前秦帝王苻坚曾表示:“刘禅可非汉之遗祚,然终为中国之所并。”也就是说刘禅并不是汉朝真正的继承人,所以才会被正统王权所吞并。
这里的“中国”已经有了代表汉族政权正统的特殊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西晋时期,趁八王之乱,五胡入华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为了巩固政权,同时也是为了笼络人心,他们也自称为“中国帝王”,把所建立的政权也称为中国。
到了唐代,“中国”一词就得到了更广泛的延伸,唐代史官把所有政权都称作中国,把所有民众都称为中国子民。
元朝中书右丞相脱脱在编撰前朝历史时,把辽、西夏、宋等都看做“中国王朝”,把所有的子民都视为中国的臣民。
但是直到元朝灭亡,“中国”一词也没有被当作正式的国家名称,而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文化符号。
因为历史上的王朝说到底,也不过是血缘关系下的“家天下”罢了。
历代王朝的人民并不在乎国家叫什么,而在乎国家姓什么,王位由哪个王朝夺得,那么国家就被冠以相关王朝的称谓。
不过,国家总是会在交流中变化发展的,到了明清时期,我国与外交流愈发频繁,此时的“中国”一词,才第一次出现了国家代称的含义。
交流贸易,实质性变革
明朝是一个特殊的王朝,处于历史上中国转型的关键时期,有着不同以往的朝贡体制和贸易体制。
朱棣登基后,多次派遣郑和下西洋,始终秉持着“友好交流”的原则,主动与外邦文化交流。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明朝人才意识到,国家名称成为了对外交流中必不可少的东西。
1369年,洪武二年二月,朱元璋在致日本国国书中写道:“朕本中国之旧家,耻前王之辱……”这里的“中国”一词就有了代指国家的含义。
并且不止明朝官方,就连民间商贾在与外商进行交流贸易时,也用“中国”也代指大明朝,就连朝贡贸易或者民间读物也出现了“中国”一词。
可见,到了明朝,“中国”一词已经具有了普遍意义上的国家含义,但即便如此,明朝也没有真正把“中国”一词作为国家代称。
直到清朝末年,“中国”才被清朝官方,确定为国家与外交流的正式代称。
虽然清朝末期是中华民族最屈辱的历史,但不可否认的是,清朝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我国民族之间的交流,为民族之间的融合与统一立下了功劳。
明朝倒台后,中国疆域被分割成了小块的王国,皇太极为了统一中国,曾多次派兵讨伐,比如西域被征服后,就被更名为新疆等等。
1689年签订的《中俄尼布楚条约》中,俄国正式以“中国”的称谓来称呼我国,连签订条约的大臣索额图,也被俄国称为“中国议政大臣”。
1840年鸦片战争后,列强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中清政府也一直以“中国”的称谓来称呼我国。
比如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写道:“凡系中国人,为英国事被拿监禁受难者,亦加恩释放。”
可见这时清政府已经把“中国”一词作为我国与外交流的正式代称了。
这里的“中国”一词已然弱化了“中原”之含义,“中国”作为一个符号,不会再成为封建王朝争权夺利的工具,而是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从这时候起,“中国”一词开始成为,生活在华夏大陆的炎黄子孙们,凝聚力量的一个维系点。
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随着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人民解放就成为了每个中国人心中的盼望。
维新派为了实现“救亡图存”的目标第一次提出了“新中国”这个概念,梁启超还专门发表过一篇名为《新中国未来记》的小说,表达了自己对中华民族独立富强的希冀。
此时的“中国”一词,也包含着所有为争取民族独立而奋斗的进步派人士的渴望。
直到民国时,中国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此时“中国”一词又有了更广泛的意义。
1911年11月11日,早先革命党人曾组织过一个重要会议,会议中特别指出:“把中国称为中华民国”,自此,“中国”一词也向中国民众一样,彻底摆脱了封建血缘王朝的束缚。
也就是说到了这时,“中国”一词不再是狭义层面上的,代表一个地区或者封建血缘关系下的王朝了,具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代表国家和民族的含义。
“中国”一词也有了明确的政治内涵。
梁启超曾发表过不下40篇带有“中国”标题的文章,用以惊醒中国民众。
这说明,到了中华民国时,“中国”一词已经得到了全体中国人的认同,开始具有了政治、文化和民族意义,成为唤起炎黄子孙民族自豪感的象征。
1912年元旦,孙中山创立共和政府,把国名定为“中华民国”,正式把“中国”作为简称。
继往开来,赋予新意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义无反顾地肩负起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至此,先辈们就我国名称问题又展开了一系列探索。
革命初期,毛主席带着革命前辈们,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包含着“中国”的口号,他们把“中国”作为惊醒世人的警钟,一次又一次为中国人民指明方向。
1949年7月份,毛主席带领干部们成立了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当时拟定我国国名为“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
但是这个名字有些长,于是复旦大学教授张志让就提出意见,说可以将其改为“中华人民民主国”,简称“中华民国”。
但是这个名字也很快就被否定了,清华教授张奚若表示,“民主”与“人民”字意重复,可以取“人民”抛去“民主”,这样既保证了意思不变又缩减了字数。
在场的人听到他们的提议无不拍手叫好,于是“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就变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以“中国”作为我国的简称正式使用。
综上所述,“中国”一名原指“中央之国”或者“正统王朝及王朝统治下的京畿地区”,《诗经》有云:“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也就是说,“中国”一词一开始是指与“四方”相对应的周天下统辖下的区域,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质。
直到后来春秋战国,七雄争霸,才把“中国”一词作为华夏民族的核心分布区,可见,“中国”一词的范围是在慢慢扩大的。
此时,“中国”一词还成为诸侯强调自己王权正统性的工具。
直到后来,隋唐时期,我国与番邦地区交流愈发频繁,也由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史官通常认为之前所有出现的政权和民族都包含在“中国”这个大的范围之内。
“中国”一词的含义进一步扩大,包含之前所有的政权与民族。
到了宋朝,宋王朝强调“中原”的概念,认为宋朝政府所在地才是真正的“中国”,从而把宋朝疆域之外的政权,辽、金、元看做是“蛮夷”。
此时“中国”一词再次被赋予了正统王权的意义。
但是在元统一中国后,元史官用“中国”来称呼整个统辖范围内的疆域和民众,此时,“中国”一词的含义在地域层面有了更广泛的意义。
直至明朝,明朝统治者数次派官员与外交流,且用“中国”来称呼统辖范围内的地区,“中国”一词作为区别其他国家的符号首次出现。
这之后的中国就有了用来与其他国家作区分的意义。
到了清朝,“中国”作为一个我国的称呼在文件上首次出现,清政府在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中都用了“中国”这一称呼。
此时的“中国”一词,被赋予了政治层面的意义。
1840年鸦片战争后,维新派觉醒,他们第一次提出了“新中国”的概念,代表着先进分子对中国独立富强的渴望。
此时的“中国”一词又包含着中国民众的希望。
直到后来新中国的建立,“中国”一词作为我国的简称正式出现,彻底唤醒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和自豪感。
时至今日,“中国”一词有了更广泛的意义。从地域上来说,中国代表着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面积;从民族层面来说,是所有炎黄子孙的精神纽带;从政治层面来说,是我与其他国家作区分的标志。
“中国”二字足以唤起所有炎黄子孙的热血,中国人不会忘记“中国”一词包含的意义;中国人会永远怀揣着希冀,将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xun.sztxc.cn/2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