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灾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令人闻风丧胆的存在,因为它很少可以被正确预知,即使提前预知了,也无法减少人力和财产的损失。
所以,各个朝代的人可以说都是“谈灾色变”。
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预言家伊索就曾说过:“灾难来自意识不到的地方,最使受害者难受”。
的确,因为天灾不可避免,所以会使很多无辜民众受害,他们本就生活不易,却又遭此横祸,实在是可怜。
根据历朝历代的史书记载,在我国古代时期,一共发生了4713次灾荒!
秦汉时期发生了375次,南北朝时期发生了304次,隋唐时期发生了515次,宋朝时期有874次,元朝有513次,明清时期的灾荒次数尤其得多,分别达到了1011次和1121次!
其中清朝的一次高温热浪灾害最为严重——仅仅12天就致死11400人中暑死亡!
那么这场灾害的具体情况如何,又是什么造成了这场灾害,在灾害发生之后乾隆皇帝又有何作为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
高温袭来,万人消融
据史书记载,公元1743年,也就是乾隆八年的仲夏出现了高温极端天气,而那场高温灾害从7月14日开始,至7月25日才结束整整持续了12天,也就是在这12天中11400人因暑热而消融于世间。
那么到底是有多热呢?对此,古气候研究专家,对当年法国传教士用的老式温度计测出来的温度进行了换算,换算出来的结果十分惊人——1743年7月20日至2日下午的气温都超过了40℃,并且以7月25日下午的气温最高,达到了可怕的44.4℃。
如果只是这么单纯地说一个气温,大家可能不太能理解它的可怕程度,那么我们举几个其他的例子:我国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一年中的最高气温是39℃;处在热带地区的泰国全年平均气温是22℃-32℃;在现今我们的生活中,当气温达到了30℃空调就已经上场了!
可是在古代,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空调和电风扇都是不存在的,能够对抗酷热的只有冰块和手摇的扇子,而冰块大多在皇宫中或者达官贵人家可见,在民间是几乎看不到的。
更何况这40多度的天气持续了十几天,即使有再多的冰块也如杯水车薪般无济于事。
再加上那时的大多数百姓以农业为生,即使是高温天气,他们也必须给庄稼浇水,不然庄稼枯萎,这一年便会无半分收入。
于是他们便会跑到很远的地方运水灌溉,在农田里浇水的他们可谓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但是40多度的气温,会使地表温度上升到60多度,水分迅速蒸发,地面不湿反干,土地也因此而龟裂干涸。
也正因如此,成千上万的农民中暑而亡。可是为什么只在那一年出现了如此极端的高温天气,这其中又是否夹杂着“人祸”呢?
天灾人祸,从不单行
乾隆八年的高温热浪极端天气不仅造成了很大的农业、人力损失,而且此次灾害波及范围极广。
根据相关记载,因为高温热浪灾害,当年的粮食颗粒无收、土地龟裂、河道干涸、人多渴死或热死,可见其危害之大。
河北《高邑县志》对于此灾害的景象描述为:“五月廿八至六月初六,墙壁重阴亦炎如火灼,日中铅锡销化,人多渴死”。
这可能运用了夸张手法,因为铅的熔点在327.46℃,而锡的熔点在231.89℃,但是这也说明了当时天气的酷热难耐。
另外,山西《浮山县志》也对此灾害有所记载:“夏五月大热,道路行人多有毙者”。
也就是说,因为这场高温,在路上的行人有直接倒地死亡的。可见这场灾害的危害之大、波及范围之广。
并且那么为什么会突然出现这样的高温热浪灾害呢?其实主要还是因为人为对植被的破坏。
我们大多数人应该都亲身感受过,夏天太阳照射时,在伴有成荫绿树和身边寸草不生的这两种环境下的体感温度是天差地别的。
以小见大,其实那年的高温热浪也与此有关。
据记载,乾隆皇帝对自己房屋的建造十分考究,他要求为他建设的所有房子都必须是纯木结构的。
而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就需要耗费很多木材,于是他便派出大量的伐木工砍伐京城附近的森林。
除此之外,他在1743年,也就是高温极端天气发生的那一年大肆修建行宫,一时,全国森林被大量砍伐,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
于是森林对气温的调节作用失衡,气温急剧上升。
而清朝时期森林被大肆破坏,不仅仅是因为清朝皇帝喜欢大兴土木,而且还有其他原因。
据记载,康熙时期,为了稳固统治、维护皇权,康熙帝下令将一些重点地区的树木全部砍光,只为了使那些反清人员无处可藏。
无论如何,树木遭到砍伐,森林遭到破坏,致使生态环境失衡,这才是造成高温灾害的真正原因。
那么在灾害发生之后,乾隆帝又是如何抚慰群众、安抚民心的呢?
抚慰民心,祈福赈灾
要知道在古时,皇帝被称为“天子”,也就是“上天的儿子”,如果发生了什么灾祸,那一定就是天子犯了错,惹怒了上天,上天才降下了惩罚。
所以对于那时的人们来说,一旦灾祸来临,那就是皇帝犯了错误。只有皇帝诚心悔改,上天才会收回灾害。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至理名言,乾隆作为一代明君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为了安定民心他开始积极赈灾。
好在灾害发生的那年正处“康乾盛世”,鼎盛的国力,让乾隆有足够的底气来处理好这场灾害带给人民的损失。
在和群臣商议过后,他针对这场高温灾害制定了四套方针。
第一套方针是“赈济灾民,发放粮食,打压奸商”。
高温灾害使得受灾地区的农作物颗粒无收,为了安定民心,乾隆决定打开国库发放赈灾粮食,并且要直接对接受灾群众,避免粮食被克扣的问题。同时,他还打压在此时期内专门囤粮食和水的商人,保证了粮食和水的供应。
第二套方针是“命令太医,随时待命,发放解暑药”。
他将所有受灾地区的群众都聚集到京城周围统一为他们发放解暑药和冰块,极大地缓解了民众的中暑症状。
第三套方针是“要求钦天监监察星象,祈福求雨”。
当大众的中暑症状缓解之后,就需要继续耕种生产了,而夜观天象、祈福求雨,则是给大家吃一颗定心丸,让大家放下心来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起到了心理安慰的作用。
第四套方针是“开渠引水,接种禾苗”。
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乾隆还命令工部开渠引水,并提供禾苗给农民栽种,促进了灾区的重建。
总之,这场天灾,在乾隆帝及时的补救措施中,没有发展成为暴尸千里的悲剧。
结语
通过对这一事件的分析,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天灾面前,人类是非常渺小的。
虽然如今的我们有了灾害预警,但是每当自然灾害来临时,仍然会给我们带来或大或小的损失。
所以,我们应该从历史的长河中汲取经验教育,保护自然,避免重蹈覆辙。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xun.sztxc.cn/2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