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一副棋子几枚(一盘围棋有多少个棋子)

围棋一副棋子几枚(一盘围棋有多少个棋子)

漫话围棋——历史积淀的围棋文化(二)

刘建国

棋品的评定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玄学的兴起,导致文人学士都以祟尚清谈为荣,因而许多人都特别喜欢对弈,围棋活动十分普及。梁朝沈约在《棋品序》中就有“汉魏名贤,高品间出,晋宋盛士,逸思争流”的记载。这生动地表述了当时围棋活动的盛况。而对于围棋之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棋品制”,就是出现在这一时期。当时,由于下棋的人越来越多,棋手之间的水平差距也越来越大。于是就依照当时区别官阶等级的“九品中正制”,把棋手的等级也分成了“九品”。

对具有一定水平的“棋士”,授予与其棋艺相当的“品格”,这就相当于现代实行的棋手“定段”。梁武帝不仅喜欢下棋,还喜欢主持棋事。他曾下令大棋家柳恽和陆云公主办了一次全国性的围棋大赛,规模特别宏大,轰动一时。比赛后,由柳陆二人主持给棋手们定品级。据《南史·柳恽传》上记载,当时能评上品级的围棋高手就有二百七十八人,可见参加比赛的人很多,这也是迄今有据可查的最早的一次全国性围棋比赛了。

当时,对于棋品的评定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规模。每次的品棋活动,都是由皇帝亲自敕令,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历史上有详细记载的大型品棋活动有过三次,分别是齐武帝时期由王抗主持的品棋,梁武帝时期由柳恽主持的品棋以及陆云公主持的品棋。棋手们相互之间的交手“名分”要依据品定的“棋品”来进行,可见其严格与权威。

围棋一副棋子几枚(一盘围棋有多少个棋子)

魏人邯郸淳在《艺经》中讲到了围棋棋品的九个等级,并有各自的称谓,即“夫围棋之品有九:一曰入神,二曰坐照,三曰具体,四曰通幽,五曰用智,六曰小巧,七曰斗力,八曰若愚,九曰守拙。九品之外,今不复云。” 这些名称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对于这九个等级的棋品有以下的解释:

一品入神:孟子说,“圣而不可知之,谓之神。”棋艺最好的棋手,已经达到了高深莫测、出神入化的境界,往往能够不战而屈人之棋,极少有与之抗衡者。这样的棋手自然就能进入神仙的行列了。

二品坐照:所谓“照”,即明察秋毫之意。这样的棋手下棋不用劳神费力,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对棋局形势始终能够了如指掌,具有很强的形势判断能力和把握全局的能力。其实力达到与一品入神相差半先的水平。

三品具体:意思是棋艺十分精湛,十八般武艺都能拿起来,能够兼众人之所长,熟练地掌握各种着法和技能。对弈中,能攻善守,棋艺水平与入神相差一先。

四品通幽:“幽”为深远僻静之处。指棋手深通棋理,思维敏捷,能够轻松地找到通向高境界的一条小路。对局时,或战或否,善于应变。一品可让其两子。

五品用智:对棋之意境理解还不够深,对局之中往往有些刻意去追求。对手落子后,不能马上知道其用意,而是要通过思考计算,才能了解其中的奥妙。通常是战则用智,以致其功。一品可让其三子。

六品小巧:顾名思义,是指棋手缺少大局观,爱耍小聪明,经常能在局部以巧妙的手段取胜,虽然具有一定的智慧,但层次较低。棋手一品可让其四子。

七品斗力:在下棋过程中,显示不出智慧和技巧,而专斗其力,动则必战,喜欢以力取胜。一品可让其五子。

八品若愚:对棋理的理解还不够深,对局势判断也不够准确,棋力似乎较弱,但仍有不可小视的强处。

九品守拙:不善于思考,行棋保守,缺乏争先意识。经常回避战斗。

通过上述通俗的解释,我们可以体会到古时围棋这九个棋品名称的含意该有多么奥妙!这同时也能够证明,当时通过专门机构评定出来的从一品到九品之间的等级棋手,其棋艺的水平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当然,在这九品等级之外,一定还有更多的棋手是在“不入格”的“业余等级”之列。说到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围棋职业棋手分为九个等级的“段位制”,正是来源于中国古代围棋的这种“九品制”。所不同的只不过是古代的“棋品制”是以九品为等级最低,而现代的围棋“段位制”却是以九段为等级最高,两者的顺序恰好相反。台湾以前也曾经延用过“九品制”来区分职业棋手的棋艺水平,但其内容实质与现行的段位制大体相仿。至于名誉段位,就是一种荣誉称号,并不代表棋手的真正水平。1963年,日本棋院陈毅副总理赠送了名誉七段的称号。

围棋一副棋子几枚(一盘围棋有多少个棋子)

● 棋谱的产生

说到棋谱的产生,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棋谱。所谓棋谱,就是下棋时的对局记录。围棋棋谱的产生和普及,可以说是围棋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因为有了棋谱,不但方便了对局者复盘,还可以把他人的对局拿来打谱研究。那什么是复盘和打谱呢?复盘,就是将自己与他人下过的棋局凭记忆按原来的顺序再重新摆出来。而打谱也称“摆谱”,就是对照其他对局者的棋谱,按原来的行棋次序重复一遍棋局的过程。复盘和打谱都是学习和研究围棋战术技术的重要方法之一。一张棋谱,记录了围棋对局的全部过程。这不但便于自己总结实战的经验教训,也便于他人对棋局的学习和欣赏,同时也为围棋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根据史籍的记载,围棋的棋谱最早应该是出现在两汉时期,隋唐之前的敦煌本《棋经》中有“汉图一十三势”,就是证明。至于围棋的棋谱具体是何时何人发明,到目前为止还无从考证。到了三国时期,棋谱就已经开始大量出现了。由于当时东吴的围棋十分风靡,围棋名手很多,围棋史上就将这一时期的棋谱称之为“吴图”。

当时吴国上层人物中的孙策吕范、诸葛谨、陆逊等人都是围棋高手。由于棋谱的失传,南宋围棋名著《忘忧清乐集》中所载的《孙策诏吕范弈棋局面》就成为了目前最古老的,也是东汉乃至三国时期唯一传世的棋谱,见下图所示。这张棋谱上只记录了43手棋,究竟是何原因不得而知。在《棋经》中曾两次提到的“吴图二十四盘”, 指的就是从东吴时期流传下来的棋谱。我们从唐代诗人杜牧“别后竹窗风雪夜,一灯明暗复吴图” 的优美诗句中,就可以想象当时吴国的围棋影响有多么深远了。

围棋一副棋子几枚(一盘围棋有多少个棋子)

孙策诏吕范对局谱

到了晋朝时期,对于围棋棋谱的收集、整理就更加进了一步。据后来的《隋书·艺文志》记载,西晋司马伦、马朗曾合著有《围棋势》二十九卷。不过,要说棋谱的大量出现和普及,还是在南北朝时期,这与当时围棋的盛行和纸张的广泛应用都有很大的关系。梁武帝就曾经特地邀请三品棋手柳恽专门来“品定棋谱”。在南北朝期间出现的“棋势”、“棋图”、“棋品”之类的专著就不下二十种之多。其中的“棋势”、“棋图” 就是指的棋谱。褚思庄是南北朝时期的围棋高手,《南齐书·肖惠基传》中说他的棋力属于第二品。

有一天,宋文帝突然心血来潮,命褚思庄前往外郡去与会稽太守下棋,并且回来后要报告对局的状况。褚思庄领命前往,与那位太守下完棋之后,便将当时差人记录下来的棋谱带回了京都,在宋文帝面前按照所记棋谱又摆了一遍,以此讨得了皇上的欢喜。这个故事可能是史书上关于围棋记谱、复盘的最早记载了。

自从有了棋谱,就使得围棋对局的全过程能够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当对弈结束,一局棋谱被记录下来,便成为一种供人阅读、研究的“文本”了。这不但促进了围棋技术的提高,而且有许多棋谱专著也纷纷面世。

在明清时期,随着围棋活动的兴盛,一些民间棋艺家编撰的围棋谱大量涌现,关于围棋棋谱的专著也就更加多了起来。如明代的《适情录》、《石室仙机》、《仙机武库》、《三才图会棋谱》、《秋仙遗谱》、《万汇仙机》及《葬史》、《莽问》等30余种明版本围棋谱,都是颇负盛名、极有价值的棋谱著作,从中可以了解当时围棋技艺及理论高度发展的情况。

明朝末年,著名国手过柏龄所著的《四子谱》二卷,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有了更大的变化和创新。清代国手范西屏的《桃花泉弈谱》、施定庵的《弈理指归》和他们合作的“当湖十局”,更是“戛戛独造,不袭前贤”内容非常丰富,是历史上最有影响,价值极大的古谱之一。可以说,这些编撰成集的棋谱,都是历代围棋名手对局中的精华之作,对于当时围棋理论的研究和围棋的普及、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时至今日,人们还讲“学棋要从打谱开始”。

在历代数不胜数的围棋棋谱中,最具传奇色彩的有五大绝世棋谱,它们是:王质看仙童对弈的《烂柯谱》;谢安在“淝水之战”前对弈的《草木谱》;王积薪听棋所记的《媪妇谱》;刘仲甫与骊山少女对弈的《呕血谱》;徐星友和黄龙士对弈十局的《血泪谱》。

围棋州邑

下面来谈谈什么是围棋州邑?在两汉时期和两汉以前,人们主要注重的是围棋的艺术性、趣味性和娱乐性,对于其中的竞技性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主要还是“志之空闲,玩弄游意”。魏晋时期,这一情况发生了变化,人们在坚持“当无为之余日,差见玩于君子”的观念的同时,也开始逐渐注重围棋的竞技性了,邯郸淳《艺经·棋品》的出现即是其标志。人们会通过组织一定范围的比赛,来较量棋手的棋艺,分出棋品的高低。比较正式的范围较大的品棋活动开始于何时,现在无从考察,但从范汪《棋品》一书的出现,以及书中称江虨王恬为第一品、王导为第五品看,可以肯定,至少在东晋时已经有了为棋界所公认的具有权威性的品棋活动。

南朝时期的帝王不仅爱好围棋,提倡围棋,而且比较注重棋艺的提高,再加上围棋自身发展规律这个根本因素,便大大的促进了人们对围棋竞技性的认识和围棋竞技性的发展。在短短的一百多年里,出现了多次品棋活动和管理围棋事务的专门性的机构及官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南北朝时期的宋明帝刘彧,他非常喜爱围棋,经常召来全国一流的棋手和他对弈。当时,一流棋手中最有名的是风流才子王抗。王抗知道,他这是和手握生杀大权的天子下棋,自然要礼让三分,不能下赢。他的高明之处就是在对弈中让得很是有分寸,能够不暴露出一点痕迹来。王抗每一盘都要饶明帝几步棋,口中却一直说:“与皇上下棋,微臣不是对手!”。明帝居然听不出来王抗的意思,自己情绪极佳,扬扬得意,乐此不疲。

宋明帝虽然棋艺水平不是很高,但他却把围棋视为一种有益的娱乐活动,十分重视对围棋的推广和普及。他特地设置了一种专门从事围棋管理工作的官署,叫做“围棋州邑”。当时,地方的行政单位分为州、郡、县三个级别,“州置刺史”,“ 郡皆置太守”,“ 县大者置令,小者置长”,而邑是自然村落,并不是地方行政单位。宋明帝把这个围棋的专业管理机构,定名为“围棋州邑”,就是表示有别于其它的行政单位,而其职责就是推荐、评定和管理棋手,专门从事围棋理论的研究、收集编辑棋谱以及组织举办全国性的围棋比赛等项工作。围棋州邑虽然不是朝廷的正式常设机构,而且官员都是兼职的,但从任命宗室皇亲和大臣兼大、小中正来看,这一机构还相当受重视。现在看来,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设置的官方围棋管理机构了,应该相当于今天的中国棋院了吧。

自从有了围棋州邑这个专门机构之后,不但提升了人们对围棋的认识,而且还吸引了更多的人把围棋当作一种学问和技艺来加以研究和普及。关于“围棋州邑”,在《南史·王谌传》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明帝好围棋,置围棋州邑。以建安王休仁为围棋州都大中正。谌与太子右率沈勃、尚书水部郎庾圭之、彭城丞王抗四人为小中正。朝请褚思莊、傅楚之为清定访问。”宋明帝当时任命讨平叛乱的有功之臣建安王刘休仁为“围棋州都大中正”。可见“围棋州邑”这个专门管理围棋的机构,其规格还是相当高的。除了王抗等四人为小中正外,另外还设有“清定访问”的官职。

这样一来, 这个由皇家设置的专门围棋机构,既为棋手提供了专门从事围棋工作的部门,也以此聚集了当时的棋坛高手,使得人们的棋艺活动有了保障。由于围棋州邑对棋谱的搜集、整理,既推动了围棋文化层面的发展,也使得前人棋艺的结晶得以保存和流传。围棋州邑存在的时间虽然不是很长,但是它却体现了皇家这个“官方”对围棋的重视,对于当时围棋的发展起到了一个很大的提升和促进作用。我们说,后来进行的品棋活动和一些围棋专著的大量产生,都与之有关,其意义和影响十分深远。

围棋一副棋子几枚(一盘围棋有多少个棋子)

● 棋待诏制度

围棋在我国盛唐时期有了空前的发展。唐玄宗大力倡导围棋活动,并且在朝廷中专门为围棋棋手设置了一种叫做“棋待诏”的官职,与“画待诏”、“书待诏”同属翰林院。至此,围棋高手开始正式以围棋为职业,成为了国家正式的高级文职人员。《旧唐书·职官制》说,“中书省” 下的“翰林院” 设有各种待诏,备皇帝召用,其中就有棋待诏,官阶九品。

所谓“棋待诏” 就是等待皇帝的召见,专门陪皇帝、妃子和王子、公主下棋的职业棋手。而这些供奉内廷的职业棋手都是从众多的棋手中经过严格考核后入选的。他们都具有第一流的棋艺,故有“国手”之称。《新唐书·百官制》中就记载,宫廷的“万林内教坊”设有博士十八人,其中就有一名棋博士。棋博士和棋待诏的设立,是我国历史上由官方设立职业棋手的最早先例。棋待诏制度的实行,进一步确定了围棋在我国古代文化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可以说,这是围棋发展史上的又一个新标志,也是古代围棋走向专业化、职业化迈出的第一步。

历史上的棋待诏制度可以分为形成期和完善期两个阶段。在唐玄宗以前,棋手只是候命于翰林院,等待天子的宣召,并没有实际的官衔。到了唐玄宗时,棋手才被正式任命为“棋待诏”的官职。唐代的棋待诏人数众多,其中非常著名的有唐玄宗时期的王积薪唐德宗时期的王叔文唐宣宗时期的顾师言以及唐信宗时期的滑能等人。

棋待诏的棋艺活动,不仅仅是陪侍皇帝下棋,局限在宫廷的小圈子里与世隔绝。他们还会通过外交活动,参加公开的棋会和比赛以及著书立说等,来推动围棋在全社会的发展。例如,顾师言就曾经与日本国王子对弈,成为中日交流史上的佳话。而王积薪也多次深入到民间,公开与一些围棋好手对局,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世人皆知,围棋复杂多变,理论颇深。然而王积薪的《围棋十诀》,却是仅仅用了四十个字,就以极其简练的口诀,高度概括了围棋的基本理论和实战中的战略战术,其影响十分深远,自唐以后的历代棋手,都是以它为座右铭。

由于棋待诏制度的实行,不但扩大了围棋的影响,极大地提高了棋手在社会中的地位,同时也进一步确立了围棋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唐代以后的宋朝仍然沿续了棋待诏的职位, 刘仲甫、贾元、李逸民等都是朝中著名的棋待诏。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还记载了平民棋手李憨子大败宫廷棋待诏贾元一事。棋待诏这种制度从唐初开始至南宋终止,延续了500余年,对围棋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围棋一副棋子几枚(一盘围棋有多少个棋子)

座子的兴废

座子制”是中国古代围棋的一个重要标志。那么,什么是座子制呢?我们知道,现代的围棋对局,在开局之前棋盘上是不能摆棋子的,也就是通常说的空盘开枰。而古代的座子制就是开局之前,双方要事先在棋盘斜对角的星位上各摆放两颗棋子。在确定了黑白双方各占据两个角部的星位之后,才开始轮流下子,行棋的次序是白先黑后。在开局之前,双方事先摆在棋盘星位上的那四颗棋子就称之为“座子”也叫“势子”,见下图所示。

围棋一副棋子几枚(一盘围棋有多少个棋子)

座子

如果按照现代的围棋理论来讲,古代实行的这种座子制,实际上就是一种战斗性很强的布局方式,而这种对角型的布局,现代棋手有时也会采用。

那么,古代的围棋为什么要实行座子制?这种座子制又起源于何时?至今还没有得到准确的考证。现在有证可考的是座子制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经盛行了,这距今已经有近2000年的历史了。根据班固在《弈旨》中关于“四象既陈”的说法,就可以推断出当时的围棋规则中已经有了关于座子的规定。

晋时蔡洪的《围棋赋》中就提到了座子制的规则:“命班输之妙手,制朝阳之柔木,取坤象于四方,位将军乎五岳。然后画路表界,立质朱文,曲直有正,方而不圆。算涂授卒,三百惟群,任巧于无主,譬采菽乎中原。”其中,“取坤象于四方,位将军乎五岳”显然就是指的座子棋。虽然我们不能由此推断出战国时期的行棋规则,但至少可以看出,围棋座子棋的规则确实是由来已久。座子棋的出现至少应该不会晚于战国时期。四个“座子”,按对角线摆在四个星位,两黑两白,阴阳平衡,相映成趣,这也体现了古人的中和之道。

由于座子制是双方对局前,要事先摆在棋盘上摆放4颗棋子,这就使得开局的变化大为减少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围棋布局的创造性,从而导致了中国古代棋风多以好战著称,也导致了古代围棋在布局理论上的匮乏。甚至有人认为,座子制根本就不存在布局理论。既然如此,那么座子制为什么还能长久地存在,它真的一无是处吗?其实不然。

要知道,古代围棋规则是执白先行,且没有现代围棋的贴子规定。所谓贴子,就是为了体现公平竞技, 人为规定在终局数子时,先下子的一方要向对方贴还几个子,以此来补偿后下者的亏损。在不贴子的情况下,座子制就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抑制执白棋一方的先行之利。这是因为座子制的对角型布局不容易导致双方互围的大模样作战。所谓大模样作战,就是双方都将自己的棋子连成一片,从而形成很强的势力范围。这样的作战显然是对先行棋的一方有利。这在今天贴子的条件下尚且如此,何况在不贴子的情况下呢。

在通常情况下,作战总是对先手的一方有利。由于座子制很容易导致全局的激战,这就等于给了后下子的一方一个有利条件。在不贴子的条件下,如果棋局平稳地进行,肯定是后手一方不利。只有挑起战斗,后手一方获胜的机会才会增大,这一点在座子制时代是极为重要的。通过围棋大师吴清源先生不贴目执白棋时的对局,就可以发现,他总是主动求变并力争挑起战斗。所以,我们应当客观地、辩证地来看古代围棋座子制曾经长期存在的合理性。

随着围棋理论的不断发展创新,几百年前日本围棋界率先将中国围棋沿袭了数千年的座子制改为了自由落子制。这一改革,极大地丰富了围棋的变化,对于围棋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战法都产生了极其巨大和深远的影响。清末民初,随着自由落子制的普及,中国古代围棋的座子制就被逐渐废弃了。到了20世纪30年代,吴清源先生和日本著名棋手木谷实共同掀起了“新布局”的潮流,从而开创了现代围棋的新纪元。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围棋的座子制虽然被废除了,但是与之相同的对角型布局形式有时还会出现在现代的棋局之中。

围棋一副棋子几枚(一盘围棋有多少个棋子)

作者:刘建国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55329918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xun.sztxc.cn/1401.html